典史记丨青云街当楼:典当史的一面活镜子

转载 佛山文化周刊  2018-03-23 17:26  阅读 2,098 次

文/佛山文化周刊记者 洪晓诗

当铺是一种古老的行业,它以现金借贷为手段,但借贷者必须以相应的实物作抵押以取信,此曰“质”,俗称“当”。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繁华的旧佛山总会看到当铺,“青云街当楼” 更是当时典当业繁盛的一个样本。

“青云街当楼属于当时佛山规模较大的当铺。”老佛山伍兆滔从小就在升平路一带长大,他见证着这座当楼的兴盛与衰落。

百年当楼的前世今生

沿着锦华路一直走,穿过升平路便可看到青云街当楼。当楼约有20多米高,长宽10多米,外墙由青砖铺砌而成,镬耳屋

顶,整幢建筑外观上呈现出碉堡状。在当时都是低矮的平房堆里,这么高的当楼具有相当的震慑力。

走近当楼,记者发现此楼高约7层,底层的外墙由2米高的红米石铺砌而成,当楼四面都开有窗户,其中正面一排有7个窗户,全是内大外小的窄长设计,窗户中间还竖有一根铁枝。伍兆滔介绍,楼里存放着贵重的财物,因此当楼的构造也十分讲究。“坚固的红米石外墙、窄长的窗户都能起到防盗的作用,为防打劫,当楼会自备枪支、沙、石作武器,窗户便是当楼的枪眼,同时这些窗户还能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

如今,建于民国时期的当楼已被改建成居民楼,外墙上也加建了现代的铝合金窗,经历了近百年风雨的洗礼,虽铅华洗去,仍难掩昔日风采。

伍兆滔告诉记者,当年去当铺借贷的一般有三种人,一是穷人,平日已经捉襟见肘,遇上生老病死之事,只能拿家中值钱的衣物、用品、酸枝台椅去典当渡过难关。二是小工商业主,手头资金有限,遇有急需购买原料或设备,就拿布匹棉纱、金银首饰作抵押借贷。三是二世祖即现称富二代,因花钱无度,常常偷家中古玩玉器,甚至房契田契去典当。

“因为旧社会资金紧缺,许多人都通过典当缓解燃眉之需。”伍兆滔回忆,当时有位开小吃店的亲戚由于资金链断裂,被迫要拿金银首饰作抵押借贷。“那时许多熟客习惯赊账,老板收不齐客人的钱,又急需买食材、交铺租,那就只能拿值钱的东西去典当换钱了。”

典当借贷催生互助钱会

在现代银行出现之前,当铺起到调节金融的作用,它既是高利贷剥削者,又在流通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当铺的利息很高。”伍兆滔表示,过去当铺的行规是“九出十三归”,一件首饰当票写明是100元,先扣10%利息,借贷者得90元,一年到期赎回,需交本金利息共130元。

当票到期借贷人有两个选择,一是赎回,支付本息将物品取回;二是断当,无法按期筹到本息的只能放弃。

“抵押品在典当时已经被压价至少50%,断档后抵押品归当铺,当铺又获翻倍暴利。”伍兆滔表示。

然而,为了免受当铺的暴利盘剥,当时有种叫“钱会”的民间组织应运而生,成员由亲友邻里组成,通过“钱会”进行融资借贷和解困救急。

“举例说某‘钱会’十天为一期,有十个会仔一个会头,每天傍晚会头逐向各会仔收日钱,每人每天有100元融资,第一天收齐十个会仔便有1000元。投标由出利息高者先用,急于用钱便出高息竞投。”伍兆滔如此表示,以后各天如此类推,比如十天有利息共250元,会头会取50元劳务费,剩下200元平均分给各会仔。

“通过这种方式,急需用钱者能解燃眉之急,有闲钱者得些利息,纯粹是民间互助,免受钱庄、当铺暴利剥削。”

随着时代的前进,传统典当生意不断受到挤压,最终由盛转衰,上世纪50年代后,佛山的当铺被取缔,典当业连同曾经辉煌一时的许多当铺,遂成旧佛山风貌一道远去的背影。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1272.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佛山文化周刊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