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失败”基因与征信效能的“破题”之策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9-06-25 08:47  阅读 10,293 次

案例4:企业D因融资环境引发的融资风险案例

贷款企业D所处的县域属于某特定产业集群的集群地,在该产业处于上升期的繁荣阶段,各家银行争相对该产业集群内的客户进行信贷投放,后来该产业受国际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大批企业出现亏损和破产倒闭,银行的贷款出现大面积收不上来的风险事件,银行不良贷款率激增,当地信用环境极度恶化。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企业陆续停止抽贷,银行面对区域性信用风险,也开始抱团取暖,共商对策。贷款企业D受产业和区域信用环境的影响,遭到银行抽贷,出现资金链断裂,最终该企业发生破产倒闭事件。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融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因素会给企业带来生产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并最终体现为融资环境风险引发的企业“大败局”现象。对此,商业银行需要强化信贷风险的区域信贷限额管控,分析企业所处的信用环境,规避由于融资环境风险引发的信贷经营的“大败局”。

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失败”基因与征信效能的“破题”之策

2、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表层原因主要体现为债务融资、融资活动、融资结构和融资环境等因素。透过这些表层原因,我们剖析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的深层次的“失败”基因,主要体现为信息不对称诱发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深度剖析,我们需要理解信息不对称、产权与交易成本、融资优序和“麦克米伦”缺口等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热点理论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配给问题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经营绕不过去的“门槛”。客观地讲,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配给问题,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根源性问题。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是商业银行研究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理论基石,该理论是由乔治·阿克尔洛夫(G. Akerlof,1970)、迈克尔·斯宾塞(A.M. Spence,1974)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 Stigjiz,1976)提出的。依据该理论,商业银行在借贷市场上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时候,由于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商业银行和作为资金的需求者小微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会选择把贷款资金投向收益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的大中型企业,而对于资金需求较为旺盛的小微企业客户群体,则会产生明显的“惜贷”现象。StigHtz和Weiss(1981)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信贷市场会出现信贷配给现象。这也就进一步阐释了小微企业出现融资“困境”及其风险的深层次原因。信贷配给现象的背后,是小微企业自身的信息“不透明”问题,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实现信息不对称下小微企业的有效信息采集,丰富小微企业的信用“画像”,将有助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风险的难题。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征信效能的最优化发挥,将助力商业银行积极开拓和深度挖潜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这片“蓝海”市场。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9229.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