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丨从天·地·人的三个层面认识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转载 绳水平台  2018-01-05 08:43  阅读 2,233 次

来源丨绳水平台(微信ID:shengshuiyin)

前段时间,市金投的一位朋友来电,说希望我去给他们做个业务交流,主要讲讲我们银行是怎样认识和管理信贷风险的。说实话,虽然我这几年写过不少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章,也给很多支行讲过这方面的课,但基本都是就某个点或某一方面的探讨,更多是具体操作形而下的东西,这样系统性地思考形而上的内容还真没有过。

于是,我毫不犹豫滴就答应下来了。谁让这个话题确实是个好话题呢!正好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机会,至于是否成熟正确,我想主要还是交流,抛出个观点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呗。

天·地·人的三个层面

既然已经将信贷风险管理上升为一个体系,那必然不会是单一维度的简单问题,借助中国人传统概念中“天地人”三才成就事业的说法,我以为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来理解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天】,即天时。谈信贷风险管理必须要关注所处的时代背景,必须要有一种与时偕行的严谨态度,一个阶段谈一个阶段事,要随时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就会是陷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的尴尬境地。套用《易经》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就是:信贷风险管理之时义大矣哉!

个人以为这个天时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周期。而产生经济周期原因我比较认可两种说法:信贷周期和人口周期。

第一种说法是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老师总结出来的“圣经”,我已经多次推荐过其科普短片《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网络上都能搜到)。

简单地讲,雷达里奥老师的理论核心就是经济发展总体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影响,这个发展就是相对平稳的,是少有波动的。但是在经济运行(交易)过程中人们总是愿意将信贷作为杠杆加速其发展,于是周期就产生了。

一般滴,一个短信贷周期是5-10年,而一个长信贷周期则可能会在70-100年之间。短周期往往波动较小,同时通过国家货币、财政政策等调整能够得到修正或者拉长,我们感受并不强烈;而一个长信贷周期往往出现经济增长、信贷流通、币值稳定等不可能三角,经济会有一个很长时间的筑底修复期(延续时间甚至会延续20年),甚至出现衰退。全球上一轮大周期出现在上个世纪30年的大萧条期,这一轮很明显是出现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时间间隔上差多是在80年,正是一个大周期轮回。

第二种关于人口周期的说法主要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因为经济总是人的行为,那么人口结构变化引发经济周期变化也是顺理成章。从全球各个时期的经济引擎轮换来看,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人口(一般是是指18-65岁)处在增长的阶段,这个国家的经济就会爆发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而一旦这个人口红利期过去,这种增长就很难维持,甚至会出现经济停滞。我国的人口红利期高峰大概出现在2012年。二胎政策的效果在短时间内也显现不出来。

当然,工业4.0的概念出现导致了大量的机器替代人工,对人口红利是否还是如此依赖,这个还不好判断。但目前从权威人士的口中,我们还是应该能够感受到当前的经济处在一个相对低潮期——三期叠加效应下的“L”型筑底阶段——总之当前的天时是我们还处在一个弱周期中。

一般来说,弱周期环境下的信贷风险管理总体策略应该是防御性的。一方面要加大对一些弱周期行业布局,尽可能减少因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则有选择地支持一些已经经历过周期洗礼本身资质优良的强周期行业企业,这种支持的比例要控制,宁缺毋滥,一旦经济走出周期影响,这类企业将带来肥肠可观的效应。

【地】,指区域。不要说我国地大物博,各地风土人情不一样,就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县市里面,往往也是呈现出远近风光各不同的景象——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地方信用环境等等都是考量因素。

就拿我大浙江来说吧,这几年虽然坚持“四换三名”地推进着绿水青山经济的发展,但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一些问题,可以说冒出了不大不小的区域性风险,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消除了。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区域性风险并不是整个浙江全域性的,而是呈现出肥肠明显的特定地区特征。

其中可以比较一下温州和台州。两地地理上相邻,温州更靠南面一些,名气也更大一些,但在经济结构上都是民营经济为主导,是典型的草根经济,小狗经济,在很多方面都肥肠之相像。在大概十多年前,更有一位任职过两地的学者官员将两地经济并称为“温台模式”(我家里还有这本书呢)。

然而温州在浙江的这一轮波动中率先倒下,时至今日都不能说已经完全恢复,当地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关于温州的话题,我之前写过一篇《温州经济这些年》);而反观台州,虽然也难免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但总体发展平稳,甚至可以说正在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金融信用环境最好的一个区域。这里面的问题是肥肠值得深思的。在我看来,台州之所以脱颖而出,主要在以下三方面突出:

1、引入多层次的融资体系。虽然温州的经济体量要远超台州,企业的知名度也似乎要高于台州,但温州的上市公司数量却远低于台州。到目前为止,温州只有17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有7家是近5年才上市的,而台州目前的上市公司数量快接近50家了。这个数据其实意味着很多:①温州的大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只能依靠银行和民间融资等债权融资,受周期波动影响肥肠之大;②温州企业无法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财富放大效应,更多地只能选择资金的简单抱团(必然是互保泛滥),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就崩盘。但对台州来说,这些龙头企业更多地已经可以靠资本市场来输血,龙头稳则经济稳。

2、主业不可放弃。看报道,多有介绍温州炒房团等,往往都是放弃主业专门从事资金生意,风光无限的背后是无尽的空虚;而台州虽然也有很多炒房客,但基本没有这么疯狂的,我个人接触的很多人都是主业和副业并重(这可能和台州在08年出现过一波风险有关),很少有听说炒房炒到长期不在厂里的。这就使得台州的经济根基上是比较稳固的,外界环境再怎么折腾也伤不了根本。当然,这种差异可能与当地人们的性格有关,但我想更多的是对待企业的态度,这我在《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一文中谈到过。

3、信用环境必须守护。前面我说过台州在2008年的前后曾爆发过一次不大不小的金融风险事件,有很多企业倒下了,但基本上大家对欠债还钱这件事本身没有多少异议,确实还不出就跑路上高速(也有极端的跳了湖),而不是通过逃废债耍流氓;而温州这次风险爆发后,出现了大量逃废债现象,并由此催生了一批逃废债专业律师,甚至还形成了智力输出到各地,搞得贷款人不但拿不回钱,甚至还要坐牢,一下子就把当地的信用平衡打破。而信用这玩意,就像镜子一样,破了就难重圆喽。

谈区域还有一点是不能回避的,就是当地地方政府。我亲历过一些外部省份的政府部门办事,说实话,一个抵押登记能办上一个月,还要不断请吃,这些地方的企业能办得好那都是有鬼了。所以,一个地方政府是否有为高效,去当地的办证中心看看就好了,如果连办证中心都没有,那慎重考虑吧。

地方政府还有一块是政府自身的融资。由于我国的预算体制决定,我国的地方政府实际上是没有编制资产负债表的,所以本质上我们根本不知道政府的资产和负债情况,那么我们对地方政府的判定主要就是基于收入和预算平衡表来的。这个科学吗?反正也就只能是这样喽。

但我个人还喜欢用看两方面东西:政府未来框架与人口匹配程度以及政府现有优质资产的利用情况。

人口与框架的问题我在《45万亿,大国大城,还有中国梦》一文中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而所谓优质资产差不多就是可以理解为可以产生盈利的政府性资产,比如旅游资源、政府产业基金等等,这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政府资产证券化、PPP或者装入资本市场谋求资产增值的核心内容。

“天”和“地”基本可以算是信贷风险管理中宏观决策上的事,属于战略布局的高度,一般是相对比较高的层级考虑的问题,但在很得多时候这两者会决定我们在选人(企业)时候的总体思路,只要思路方向对了,做起事来才会事半功倍的。

功夫都在“识人”上

【人】:就是企业。天时、地利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自身。任何时候都有好企业,任何区域都有好企业,任何行业都有好企业。当然,讲任何行业都有好企业这句话的时候,多少还是有点虚的,毕竟有些行业就是可能会全军覆没,比如当年的寻呼台(BP机),现在的年轻人估计连概念都没有了。

因此,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当判断一个行业开始并且必将走下坡路时,就离这个行业的企业稍微远一点,或者你就是投行思维干一票就走,也行,但唯一的问题在于到时候是否有人接盘。

可以说行业判断是一个能够贯穿“天地人”三者的一条线。也就是说行业既与天时有关,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行业重点,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政策特别压制(限制会特别多,反倒门槛高,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龙头未必不能介入)和国家政策特别扶持(如果行业真好真能盈利,也就不需要国家出台扶持政策了)的行业,都需要谨慎对待;又与地利有关,淮南为橘不仅适用于农作物,对企业也同样如此。对一家处在非产业集聚区里企业就肥肠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其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周边没有发展出同行业企业?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正式进入更具体,更战术的“识人”——对企业自身判断的阶段。八卦的六爻卦中,第三爻和第四爻代表了人位,爻辞有“三多凶,四多惧”一说,因此一般在这两个阶段要多存敬畏,可以说审慎才是第一原则。更直白一些的说法就是我们首先不能往好了假设企业,而要多从问题出发找到支持企业的理由。

“识人”的标准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认识,这和每家金融机构的定位有关,比如小贷公司的标准就和银行机构就很不相同;同时“识人”也是综合化的,不能要求每家企业都尽善尽美,在符合前文所提到的大战略前提下,只要主流是好的,小瑕疵不影响大局的,那就是目标客户。

判断一家企业,第一要务是搞清楚企业到底是谁的,“他爹是谁”,也就是实际控制人是谁?这个问题肥肠肥肠肥肠之重要。比如三家差不多的企业,它的实际控制人分别是:

A、乐视网;B、马云;C、我

这里面,估计不用看具体企业好坏,我们首先就得把A给排除出去。虽然在企业经营中,不存在“父债子还”的法律规定,但以乐视网当前的处境,恐怕对任何子公司都是定时炸弹,即使企业自身质地真的还可以,也要等它换了爸爸或者实际控制人稳定后再说。

而如果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马云爸爸”,虽然不至于立马扑上去“舔跪”,却一定是一个加分项。如果“马云爸爸”还能提供连带责任担保,那事情是不是就简单了?在我国还有一种实际控制人也类似“马云爸爸”,那就是央企、国企,至于原因我想大家都懂的。当然,这里面有一点需要注意,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陷阱,存在着不少假央企,大家最好就是要画股权关系图,穿透穿透一直穿透到祖宗那里,重点支持近亲子孙,对那些三代开外的旁支如果不能取得祖宗或者近亲系的实质性支持,那还是视同普通客户管理吧,主要分析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和资金情况。

对于C类的实际控制人——“我”——显然大家都不太熟悉:到底这家伙什么来路?有没有实力?这就需要对企业的股东(实际控制人)进行深入了解。

如果这个“我”不是前面提到的那种“爸爸”级的,是企业法人的自然要分析整个关联体集团的情况(这点会在后一节讲财报的时候谈),对于中小企业,一般就要直接穿透到个人(家族),要摸清这个人(家族)的资产分布情况。

个人(家族)的主要资产当然就是房子喽,另外还有就是个人金融资产。了解的时候当然不能直接说你给我填个表,把资产情况列一下,要有一定技巧和设计。从家里几口人,子女情况等切入,以闲聊不经意的方式问问平时都住在哪里?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有没有投资房子呀?有没有在哪个楼盘参了点暗股呀?再问问一般喜欢用哪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现在哪家银行的理财价格高一点、结算方便一点(顺便可以推销一下本机构的负债业务和资产配置优势)?一般都在哪家保险公司买保险啊?都买了哪些保险?是不是考虑一下我们机构的高端产品,起点只要100万哦!有时候可以分别从老板、老板娘或者子女那里分别了解。

了解这些资产的分布本身不是目的,我们最终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了解的过程,从逻辑上倒推这个企业是否产生利润(这一点对于那些报表不靠谱的企业肥肠重要),是否为股东带来了财富积累,并且发现股东其他的财富来源,是否能够对企业形成足够的有效支持。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资产应该是净资产的概念,必须要与负债匹配起来看,而对个人负债的了解一般通过个人征信就能了解个大概,再从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印证一下就差不多了。

在完成了以上的认知,做了相关的了解和准备后,我们这才要开始真正地去判断企业自身的情况。而财务报表(报告)无疑就是这个判断的基础。

简单介绍一下我对三张报表关系的理解:资产负债表就是一个由空气(负债,增加压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整不好压力过大容易爆缸)和水(所有者权益,蓄水是企业根本目的)组成的水塔,它将它左边可以利用、属于自己的资源不断装入到一个叫销售利润表的压水机中,压出利润回流到水塔里面,这个过程正常情况下压出的主要是水,但也会伴随着空气一起压进去,所以这个过程的质量好坏我们就要通过边上这台叫做现金流量表的流量压强监测仪来监测了。附个简图:

一切都是数目字的还原和认知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的“数目字管理”方法,虽然是用来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学的,但其根源就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商业体系中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资源是可以如实计算的,而这种数目字管理表现在企业上正是财务报表。

关于数目字管理有个前提就是“如实”。如果企业的报表是可信的,或者说是我们只能相信它是可信的(比如一些很复杂的大型集团企业或者大型央企、国企之类,本身比较规范,也确实很难通过自身去做全面的调查,即使去了实地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我们只能依据会计师事务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进行分析判断。

于是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进行财务分析,比较考验内功。一般滴财务分析的方法虽然繁多,但总体离不开以下三种:趋势分析法(各期相同指标变动对比)、比率分析法(各种指标对比分析结构效率和相关性)以及因素分析法(单一指标极端变动下的总体变化趋势)。而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看出企业的发展轨迹、经营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这个最好还要听听老板经营层的思路)。

可以说,这种分析是更学院气质的,属于给足条件求解,倒没什么难度。我在之前写过一篇《信贷常用会计公式及一些个人理解》,具体就不展开了。需要说明的是,对这一类客户我们更关注的是企业的销售、利润以及现金流,特别是经营性现金流的情况。

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公司的财报并不那么可信,需要做一定的鉴伪。这里面实际上又分两种情况,一种企业是做账的(意思是报表是按照账面来的,但企业的帐造假),另一种则是做报表的(报表根本就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对做账的企业,也就是我们一般称之为财务造假的企业,在造假的过程中都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更为重要的是财报实际上一个综合系统,一处变动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变化,这就为我们找出造假提供了可能性,并就此提出质疑,寻找逻辑解释。关于这点我已经在《财务造假的种类、特征及识别》一文中详细谈过,这里也不再赘述。

处理起来难度最大的还是做报表的企业,主要就是指小微企业,财务极不规范,甚至都没有正式建帐,给税务的报表、给银行的报表还有给自己看的报表之间相差肥肠之大,如果就报表论报表来分析企业已经完全失去意义,这个时候时候就需要通过调查来还原企业的报表。当然还原是一种建立在经验判断和调查方法上的估算,是一种合理即准确,有时候甚至可以不是具体数字,而只是一个区间。

特别说明一下,还原差不多也就只能还原资产负债表和销售利润表,对现金流量表是没有办法还原的,我们更多是通过企业的各种资产、负债变动情况来倒推企业的现金流向和变化。

在对企业所有指标核实还原中,个人以为(银行)现金资产是最简单但最最最重要的,如果在所有指标里只能选择一个,我就选现金资产。道理很简单,“数目字管理”的核心就是将所有项目转化为以钱计量的数字,而现金资产正是最直接体现“钱”的科目,我们很难想象一家平时账户上只有区区几千块钱的企业会是一家好企业,维持正常运行都困难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个时点概念,但我们在核实现金资产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日均,因为时点上数据变动太大,用来描述企业准确性不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现金资产必须要剔除掉已经质押或者冻结,即已经有明确债务对应的资产,因此主要就是指客户账户的中活期存款(一般手头现金没多少钱的)。

核实主要方法就是利用利息倒算。还有对一些主要以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的企业,则根据其银行承兑汇票收付登记情况,以及库存票据情况做综合考虑。如果可能,最好能得出近三年的数据,这个指标的变动趋势也是肥肠之有价值。一般正向的企业可能会随着规模扩大,资金缺口增加,但这个指标一般是变大的,除非刚好有什么大项目大投资,则需要做资金平衡考虑。

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那么到底有多少现金资产算是合理或者说是优秀的企业呢?这里面就需要运用比率分析了。一般滴,我们将(日均)现金资产与企业的融资进行比较,如果这个比率低于1%,基本就意味着企业平手手头的资金仅仅够用来归还利息,甚至还不够,这种企业就极其危险;而根据我的观察,一般这个比率高于10%的时候,企业基本上就比较优良。

接下来要核实的就是企业的一些动产和不动产,主要是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具体的核实方法我总结了十六个字:有证看证,无证看票,无证无票,市场比较。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两种价值的认定:原始价值以及市场价值。

为什么要搞价值认定的双轨制呢?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始价值是分析判断资金流向及资本积累的,是企业购置时投入的价值。也就是要看企业的钱到底都用到哪里去了?(一般滴企业的主要内部投资也就是这些资产)是否确实有挣到钱?(这就要与企业的融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看企业的资产主要是靠融资还是靠自身积累)

而市场价值则是测算风险敞口及保障程度的。市场价值其实就是一个变现价值,我不管你过去是投入了多少,而只关心现在能值多少,这个再与银行融资一对比,马上就能看出很多内容,如果资产远远高于融资,那只要再关注以企业的流动性,基本上就比较安全了;如果资产覆盖不了融资,形成了风险敞口,那首先客户的等级先降一级,再分析销售模式和现金流等情况。

这里顺便再讲讲区域的重要性。举个例子,两家规模差不多的同行业企业,十年前分别花1000万在A地和B地买了面积相同的土地厂房,这几年主业经营的情况也是基本差不多,然而A地土地升值了10倍价值1个亿,B地土地只升值了2倍只值2000万,请问,哪家企业的风险更小?银行更喜欢?答案显而易见。(B地企业好气哦:到底做错了什么会被金融机构鄙视?5555)

所以企业的投资是个技术活。对外投资分析起来同样也是双轨制。不过对外投资往往不像固定资产那样是可见的,从谨慎性原则上来说对不能确认的投资那是“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啊!也就说如果企业没有拿出投资的真凭实据,一般就当他是讲故事了。

而对于负债,前文在谈对财报理解的时候说过了,这是水塔里的空气,主要是增加压强用的,用好了能加速企业的资源转化,但用不好的话可能就会压强过大而爆缸。而大部分人都喜欢用“杠杆”来解释负债,意思差不多。总之,负债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要合理,要有一个度,具体要关注三个值。

负债又分付息性和非付息性两种,一般我们讨论的是前一种。当然,对非付息性在了解行业特点同时也可以看看企业在供应商中的地位及信誉情况,特别是从应付账款的交易对手那里可以得到很多关于企业资金及信誉的信息。

负债的三个值中第一个是绝对值。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企业的负债总额。大部分的负债,特别是银行负债,都可以在人行的征信系统里面查询得到。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项目是个人的信用卡透支,长期大额透支大致预示着企业主生活腐化或者资金紧张靠刷卡度日,反正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但现在社会融资手段太丰富,还是有很多融资负债不在征信显示,方法上大体是:

①查看抵质押登记,看抵押权人是谁。如一些融资租赁业务不上征信但一般都会办理机器设备的抵押登记;②查看企业(或个人)账户资金流水。一方面借款总要大额资金进来,另外很多借款利息总要固定期限固定金额的支付。③与相关人员核实信息。

其中对民间融资要引起关注,但不是说存在民间融资就一定有问题,这就好像人身上的肿瘤也分良性和恶性一样,不过毕竟是肿瘤不是什么好东西。曾有一位政府领导出事,一调查发现某上市公司老板向他借了300万,月息3%,一年利息就100多万,可事实上这位上市公司老板根本就不需要这点钱,所以你懂的。

民间融资的情况其实是很难被调查出来的,因此更可行的就是通过对各种资产结构变化的盘点,特别是前文提到的现金资产的核实,看企业的资金松紧程度,从而判断其存在民间融资的概率。

这就又引出了融资的相对值概念。我比较喜欢看的一项指标是融资与企业可用融资资源的比较。一般滴,我们要分析企业融资中的担保方式,一种比较常见的认识是这样的:公司房产>个人房产>亲戚朋友担保>上下游担保>其他担保,实际上这里面的顺序也并不绝对。如果一家企业还有大量的可抵质押资产在手上没有使用,那么企业肯定相对是优秀的,也就没有什么可能去借民间融资中的高利贷。

最后要关注的是融资的变化值。一方面是看长期的趋势变化,如果是增加的,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增加的融资用在了哪里?一般滴融资要进入资产特别是进入到可以产生效益的资产才算是有效融资,如果融资是进入到费用,比如说是用来支付利息了,那么问题可能就严重了。(所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一般融资不允许用来纳税、支付工资等费用。这里注意一个概念,融资用途并不是简单的单笔资金用途,这也是我为什么那么烦银监会三办法一指引。)如果长期趋势是减少的,一般来说是好事,但不排除当前强制去杠杆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短期的变化情况。这主要是关注异常的变化,突然的融资增加,或者突然的融资减少,都是值得关注,都要问问为什么?是企业积极的主动行为,还是无奈的被动行为。

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或有负债,主要是诉讼及对外担保。诉讼不常见,可以通过网络上查询即可。对外担保一般可以在征信系统查。对于对外担保,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本身融资依靠他人保证,互保、循环保相对比较复杂,金额偏大的,那这种企业就算了,不要介入了;如果本身融资不依靠他人,而是当老好人,这种就要谨慎一点;对本身不涉及对外担保的,当然就是可以获得加分喽。

最后是要谈一谈销售收入。要知道,销售收入对于衡量企业很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因为企业的目的就是不断往水塔里压水,这就得靠销售来实现。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存在未开票的帐外销售、或者虚假的关联交易,再加上企业本身有财务造假的冲动,真实的销售核实一直是一个难点。

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也是结合企业的行业、区域特征,摸索出来了很多估算的办法,比如:水电税倒推法(销售造假,这些数据还是真实的,特别是每年的比较下还是能看出一点内容的)、工人产值法(适合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单个工人产值有一定行业标准)、机器产能法(有依靠机器设备产生的,单机产能比较固定)、核心部件法以及核心工艺法(整体不好核实,生产过程中单一的部件或者工艺是可以量化核实的),等等。然后再通过运用以上多种方法,进行交叉验证,得出一个大致的区间。

不过问题在于方法虽然多,但真正的可信度未必高,有时候不但看报告的人不信,就是调查者自己都不大信,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问到底搞清楚销售的目的是什么?一个企业销售十个亿就比它销售一个亿的时候好吗?如果十个亿利润是一千万,一个亿利润同样是一千万呢?所以核实销售本身不是目的,我们去核实销售往往是建立在企业的销售差不多由社会平均回报的作为前提的,本质上还是要看企业是否真的挣到钱。

那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销售确实难以核实,只要抓住前面提到对于资产和负债的摸排,特别是资产的积累过程如果是比较清晰的话,那么对那些并不依靠增加负债来实现资产积累的企业,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企业的销售经营是正常的;而如果资产没有什么变化甚至不断减少,而负债增加或者不见减少,那么销售数据再好看,也没什么用。

其实感觉也是很重要的

《道德经》(非通行本)里说:“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也就是我们在寻“道”,或者说去认识事物的时候,要抱有两种态度和方法:一种是客观抽离的(即“无欲”也),也就是我们前面分析的以客观的数目字来分析判断,往往有一定标准,但标准并不统一;另一种是主观故意的(恒有欲也),通俗一点讲就是凭感觉。

风控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子的具有经验性。一旦看多了见多了,往往只要在企业走了一圈、和企业相关人员接触了解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主观判断:这大概就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这个老板靠不靠谱。甚至有时候只要看到企业的名字,就已经有一个基本判断了。比如我就肥肠不喜欢名字里有什么“老鼠”、“狐狸”之类的企业。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已经陷入唯心了。但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名称里就包含了企业类型、从事行业、甚至规模大小的信息,也并不是完全的空穴来风,不过对于那些号称用名字算命什么的,马后炮式的我也会,真马前炮的我还没有遇到过。(从企业名称判断企业好像有人还专门写过相关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网络上搜一下)

正面的例子也有,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据说就是几分钟的事,可以说完完全全地凭感觉。不过话说回来,我就不信孙在接触马云之前没有派出尽调团队,没有对其情况做数目字的无欲判断,打死我都不信。但这里面确确实实感觉对了就投资。(这可能更适合投行)

至于负面的例子那多了去。根据著名的“墨菲定律”:你所预感到的所有坏事总是一定会发生的。而在信贷风控上这几乎就是一条魔咒,所以当你感觉不好的时候,千万慎重慎重再慎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绳水平台(ID:shengshuiyin),感谢原作者辛勤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3615.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绳水平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