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某知名商业银行12年风控老兵经验总结!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9-04-30 22:19  阅读 4,929 次

第二篇:无法正面证明和量化的难题——怎么认识现在看不见的、甚至永远不会发生的事务

前述,信贷风险管理能“避免潜在损失”的两个层面,较宏观的第一个层面(改变条件和预期,塑造了风险博弈规则),尚可从逻辑和经验上推导出来,在理论上容易被认识到;而第二个较微观的层面(堵塞漏洞,拒绝超出本机构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或方案),则针对的是具体的授信客户和方案,必定会在实践中表现为一个个的业务冲突和“麻烦”,但其价值却难以从正面证明,甚至有时被视为负资产——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即是个管理难题。

如在信贷风险管理领域,2017年12月21日,网络大V、著名天使投资人陈宇(新浪微博ID:江南愤青心)在其微博上,讲述了这样一个也许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关于其任职于浙江省某国有银行的老领导的:

“……当支行长的时候,感觉钢贸会出风险,于是竭尽所能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力压钢贸业务,最后全部收回贷款,没有坏账。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存款大幅度下降,各项利润指标下滑,然后被分行批评,直接调离岗位,去了风险岗位。过了一年多,钢贸风险大面积爆发,许多行都出现很大危机,都证明了这位行长的眼光正确。但问题是又如何呢?谁也不记得他曾经的眼光如何牛,所以他还是得在劳苦的风险岗位上呆着。”

放眼观察现实,同样道理的情况并非孤例,在其他各种社会领域中,多有类似事例:

例1——一项技术工作:程序员甲写的一个程序,应用中出现诸多bug,但他能四处救火,表现突出,于是升职加薪。

程序员乙,从一开始就把程序写的基本不出错,默默无闻,泯然于众。

例2——体育:足球守门员甲,所在球队成绩平平,但其个人隔三差五地能在对手攻来的关键时刻展现精彩扑救场面,是业内小有名气的球星门将和所在球队公认的支柱之一。

守门员乙,精于开球、阻止传中、组织后防线和指挥防守,整个球队成绩优秀,对方很难将球攻到禁区,因此乙也很少有精彩的扑球场面,所以除了个别业内专家外,观众并未对乙有多少印象。

例3——日常邻里朋友关系:曲突徙薪的典故——淳于髡(kūn)发现邻居家的烟囱是直的,灶台旁边还堆着柴草,便劝说,这样很容易引起火灾,应当把烟囱改成曲的,把柴草搬开。邻居没有理他,还怪他多事。过了些天,邻居家果然因此失火,左邻右舍同来救火,好容易才扑灭,还使几个人因此受了伤。邻居为了答谢帮助,特备酒饭请客。

但是,除了当时“多事”的印象外,邻居并没有想起来最初好意劝告的淳于髡。于是有智慧的人嘲讽邻居说,“曲突徙薪无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汉·桓谭《新论》)

例4——事务管理:水库管理员甲,日常巡视马马虎虎,大堤出了裂缝也经常凑合着,几年时间也没有出什么大事。但缝隙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终于在某次大雨后垮了堤坝。于是甲带头去抗洪,折人损物(主要是下游的乡邻),终于堵住缺口,成为英雄。

管理员乙,日常巡视、维护大堤做的扎实,不允许大家胡乱取土、开渠和有损水道的养殖捕鱼,有小的裂缝也及时修补。大堤始终安然无恙,但日常不免得罪那些为了一时便利而就近取土、开渠和养殖的乡邻,尤其与水库管理员甲一比,更被这些人骂“麻烦”——不了解情况的吃瓜群众们,也纷纷表示“就是”。

例5——政务管理:两个县,分于河两岸。甲县长不注意河道河堤的日常管理,汛期被淹了,上级和邻近地区紧急支援,甲县长也带领相关部门,挽裤赤脚地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成功引起媒体和上级的注意,表现突出,受到表彰和提拔,荣升为上级地市的甲书记。

乙县长每年冬天组织大家修防洪堤,组织动员过程中费心劳力不说,还得罪了占用河道的干部群众,被寻衅上访,但后来大汛期的时候,全县安然度过,群众生命、财产完好无损。上级经调查,发现上访问题子虚乌有,乙县长保住了位子,稳稳地成为了刚升任地市书记的甲的下级,并因被上访而接受诫勉谈话,被甲书记要求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与干部群众搞好关系。

例6——国内平乱:唐末,王仙芝、黄巢在起义期间,与朝廷平乱大将宋威、刘巨容屡次交手,数次死里逃生。关键原因之一,是宋、刘多次对他们网开一面。

宋威、刘巨容曾经参加过多起平乱,经验丰富,如多年前就参与讨伐庞勋之乱。那时的主将为康承训。但平定庞勋之乱后,功臣康承训不但没有得到赏赐,反而受朝廷猜忌,贬官了之。根据经验和时政观察,宋、刘私下对自己的心腹说,“国家多负人,危难不吝赏,事平则得罪,不如留贼冀后福”,平乱这档子事,最重要的是掌握分寸,咱们打工的不如留着贼人,不幸那是老板(皇帝)的,咱们却可以保全功臣的身份。(《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五十》)

明末农民起义时,这一幕又重新上演了一遍。

例7——国防建设:1963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接受国外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这被人抓住话柄,如当时金庸先生就在香港发表文章说,“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直到今天,还有其他一些更难听的话。

金先生忧心中国人吃饭穿衣问题并没有错,但不以现实威胁作为问题讨论的起源和背景,不切入决策时的环境,起码是片面的(即使仅谈经济发展问题,也要考虑被核威慑,不能安心搞生产建设,用在国防里面的资源更多)。国防建设,尤其是建国前几十年国际、国内的特殊困难下,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建设,其重大意义怎么评估都不为过。因为在这个虎狼的国际社会中,其构成了中国一切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惜的是,钱学森、钱三强等千百万功勋,确实无法拿出一张业绩清单或KPI考核分数表,证明其除了耗费不訾的两弹一星外,到底还做了什么具体贡献。

他们只是改变了历史,阻止了本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和动荡,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直到今天,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其创造的安定社会条件中,所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都受惠于这一背景,其功德怎么估量都不为过。

多少年后,有吃饱了饭的人,未能感谢牺牲良多的前人,而是以“新政治正确”的姿态,轻盈地说“我不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之类的便宜话,明示暗示地说先辈们穷兵黩武。

例8——已预见了的风险,是否能及时劝谏:夏,陈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馀,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故出。道渴,其族辕咺进稻醴、梁糗、糗脯焉。喜曰:「何其给也?」对曰:「器成而具。」曰:「何不吾谏?」对曰:「惧先行。」(简译:鲁哀公十一年的夏天,陈国的辕颇流亡郑国。当初,辕颇任司徒,国君的女儿要出嫁,他就对封邑多加收赋税。办嫁妆之余的,用来为自己铸造钟鼎等奢侈品。因此被国内的人们驱逐,流亡出国。流亡路上口渴了,他的部下辕咺及时奉上了甜酒、小米干饭、腌肉干等饮食。辕颇高兴地说:“为什么能这样丰盛?”辕咺回答:“您铸成钟鼎的时候,这些就准备好了。”“那为什么不劝阻我?”“那时劝您,怕我就要先流亡了。”)(《左传·哀公十一年》)

例9——军事与政治决策:事先决策、事中决断,与开启“上帝视角”的“事后诸葛亮”,各有作用,但显然前者更难、现实意义更大。事先、事中风险决策的难点和价值在哪里?正在于必然的信息不完全条件之下,能少犯错误、不犯根本性的错误和策略性出击。

1948年的西柏坡,三大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中共中央开了一个现在看来有些奇怪的会议,议题是,眼下国民党败退的速度出乎意料,美国会不会通过核武器来干涉中国革命?最后毛泽东提出,为了防止美国的核打击,中央几个委员最好分居各地,必要时也能“留下革命的火种”。现在的人开了“上帝视角”,觉得这事没有发生所以不可能,但当时的环境绝非如此。美国是唯一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大国相互之间的核威慑尚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味还没有散尽,谁都认为美国再次使用核武器是大概率事件,而且一旦发生就是无可挽回的灾难。(赵皓阳《写在国家公祭日:从南京大屠杀到“两弹一星”》)

事后(不但结果已定,还往往已明了多方信息,有了“上帝视角”的条件),再复盘研究,当然有其价值,可以学习如何获得、分析信息,和怎样在注定有限的信息下改进风险决策。但决不能因此轻易否定彼时彼地风险决策的合理性和价值——风险决策的价值即是在有限信息下如何选择。有限信息下,还能有担当、肯负责和少犯错误、不犯根本性错误的决策,带领大家走向成功,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正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例10——功绩能否总会被人们认识到:春秋战国之交,墨子在成功劝说楚国放弃攻打宋国后,归途中,在宋国某处避雨,但被看门人驱赶和羞辱,无奈地说:“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墨子·公输》)

例11——外交与国际政治:俾斯麦政治生涯的上半场,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除内政外,还取得了一系列看得见的辉煌国际政治成就: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通过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实现了德国在历史上的首次实质统一,塑造了现代欧洲版图。俾斯麦个人也担任了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一时功绩无双。

其政治生涯的下半场,外交方面的重点目标,放在了防止这样一种局面出现上——欧洲列强(法国、英国、俄国和奥匈等)联合扼杀新兴的德国。为此,俾斯麦谨慎行使德国国力,不断调整政策,联奥、亲俄、亲英,或者纵横于其他互相争战的列强之间。在其任内,这一精妙的外交策略确实达成了上述目标。但吊诡之处在于,这一策略仅是在防止一个只有俾斯麦真正意识到,但未曾现实出现的风险——假如成功了(在俾斯麦的任期内确实成功了),也只是使形势没有变得糟糕,这意味着在外界看来(尤其是好大喜功的社会舆论),不过是无所作为。因此,悲哀的是,这种当时只有俾斯麦本人真正理解的成功,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能得到验证,那就是其致力于防范的忧患,在俾斯麦外交策略被抛弃之后,成为现实——德国因此招致不可挽回的灾难。

1888年,29岁的威廉二世即位。1890年,75岁的俾斯麦下野,并于1898年83岁时离世。俾斯麦离世后不久,其政敌威廉二世等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影响,改变了谨慎使用国力的政策,逐步放弃了与英、俄的同盟,迅速走向俾斯麦生前一直努力控制的军国主义,得不偿失地与列强争夺海外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在与法国传统矛盾的基础上,与英、俄的矛盾也日趋激烈,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英、法、俄结盟对抗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德国战败,丧师失地,付出巨额战争赔款,经济凋敝,人民生活陷于困苦,并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伏笔。(王陶陶《百年一战:伟人为何后继无人?》)

后人回顾,俾斯麦后半生的外交,是与一个大众看不见的敌人(风险隐患)作战的外交,是看不到功绩的外交,是在当时引发群嘲而不被理解和尊重的外交,是只有在一场巨大民族灾难后才被证明其价值的外交。试想,假如德国一直维系俾斯麦外交路线,在其他国内、国际条件共同作用下,未戏剧化地快速走向一战战败这样的灾难,俾斯麦政治生涯的下半场,是否直到今天还会被视为庸碌无为呢?

……

上接前文,讲完那个提前规避钢贸不良贷款的老行长的故事后,陈宇接着分析说:

“这个就是聪明人的悲哀之处,他们总是做对了事情,却没有得到做对的奖赏。历史上为什么说扁鹊很牛的时候,扁鹊总很娇羞的说,其实我不牛,我哥哥才是真牛,但是估计大家都没有听过他哥哥是谁。这么牛的人却没人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哥哥牛的地方是能医未病,他能让你不生病。但是问题是你不生病了,你怎么知道他牛呢?市场压根不给他机会证明他牛啊。所以,他哥哥躲在扁鹊后面几千年也没什么人知道。”

……

上面这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层面的尴尬现象和管理难题,总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日常扎实的风险管理工作,是有成本的(即便是小的成本,大的功德)、“麻烦”的和“得罪人”的,但却难以看到直接的成果(价值的正面证明)。

除非短期内被后续灾难反面证明,常人只会关注到成本的一面。但很快即被灾难反面证明的戏剧性情况,一则因缘际会之下,不一定会现实发生,二则一旦发生,代价太大。

做成了什么(包括在灾难发生后去救急),往往才会被看见,被关注和奖赏。人的天性不会主动去关注、分析避免了什么,不在意没有发生的事务是再自然不过的(这在生物进化和心理学角度,当有其必要的一面和积极意义)。除非短期内被后续灾难反面证明,大家只会感觉一切都理所当然、平平常常——即使嘴上承认和逻辑分析后不得不承认,但就是不会往心里去。极端的,会出现制造灾难者因救急而成了功臣,而避免灾难者,和花费(相对)小成本、成就大功德者反而湮没无闻,甚至因为耗费了(相对小)成本而被认为是“麻烦”的情况。

二是好热闹的吃瓜群众往往不明真相,可能会不够理性地跟着起哄,嘲讽救了自己的功臣。

另外,事后复盘时,可能有人会超过合理界限(合理界限是,探讨如何在事前获得更多信息,和如何在注定有限的信息下分析判断、决断),“事后诸葛亮”地以“上帝视角”来苛责事前和事中的风险决断。

三是不够科学的内部管理(对风险管理的管理),或者使人不敢于、不值得负责,或者使人生出“养寇自重”的心理,导致所属集体走向衰退和败亡。

例如,既在战略上没有思考和落实风险管理等基础、关键工作,又在战术上不能认识到避免灾难的价值(“眼下没有现实地发生问题,所以没有什么风险需要管理的”),也就不会有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扎实部署和认真落实。如此,要么过“左”的一刀切,要么过“右”的放任自流,还可能未加分析地奖励了灾难的制造者,惩罚或变相惩罚了避免者,从而陷入烽烟四起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混乱。

上述三个方面,会形成如苏轼《晁错论》中所言的局面: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niǔ)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简译: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则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而不相信我。)

于是,实践中就会发生,在说起信贷风险管理时,“抽象上全肯定,具体的都否定”,逐步导致风险管理工作的崩溃,进而形成满盘皆输的局面。

1、产生管理难题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管理难题?有下述5个方面的原因:

(1)理性认识问题

“主动经营风险创造价值”,以成就的业务(发生了什么)来证明,很容易被意识到。同时,毕竟,非常直接的,经济收益的第一来源是做成了什么,而不是没有做什么。

“避免潜在损失创造价值”(没有发生什么),则相反,难以在微观上直接地正面证明和量化,而只能在宏观上通过逻辑和经验来推断和反面证明:

逻辑上的证明,不过是反推,缺失了风险管理,很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不是有了风险管理,会确定地会出现什么后果);经验上的证明则是,有良好风险管理时的长久,没有时的灾难。

雪上加霜的是,恰是那些“避免潜在风险”的风险管理工作往往会引起业务冲突。于是,实践中不但往往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一时情绪之下,有时相关风险管理人还会被视作“麻烦制造者”。

因为,上面的逻辑、经验,都是反情感的,需要刻意的理性才能意识到,许多情况下难以匹敌下述心理感受和潜意识层面的问题。

(2)心理感受问题

人的生理、心理特性,天然的就是要对眼下的争执、麻烦付出更多注意力,因而印象深刻;而对没有现实发生过的风险、可能避免了的潜在损失(恰是因为先前的争执、麻烦而避免),很难有所谓“切身感受”(可反躬自问是否如此)。同时,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只会对争执的热闹有印象。当然,研究表明,这些现象有着生理学的依据和生物进化上的重要价值,因为人们有限的心智资源,总要优先处理那些已现实发生的紧急事件。(毕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抓住全面的、长远的基础性问题,并提前部署和落实好,贯彻“要事第一”原则,从而避免那些低水平的紧急事件重复发生,则是更高理性认识的事,是管理层重点思考的问题。)

因此,没有字面意义的“感同身受”这种事。事急时、灾难时、发生于自身时,才会有深刻印象,否则多是一叹而过。发生在他人或者其他机构身上的风险事件,最多在专项思考时会进入理性认识层面,但难以进入心理意识(印象)层面(这个意义上,经历过信贷风险事件也属于一种宝贵的财富)。而人们在决策时,由心理印象形成的潜意识,恰恰占据了很大比重——除我们个人经验可说明这点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点。

上述(1)(2)两点导致的后果,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除了风险管理人自身和相关高层人员外,除非有特意强调和专项分析,其他常人难以在理性认识上,尤其很难在内心意识中,自然地将风险管理作为真正重要的考虑因素。那些可以自然做到的人,一定是认识水平和内心意志强大,建立了平衡的思考、决策框架的人。

(3)时间、损益、责任的错配问题

风险管理是有成本的。更重要和麻烦的是,花费(相对)小成本、成就大功德,最终避免经办人和整个机构的灾难,在发生时间、利益主体和责任承担等方面,并不能在直观感受上被轻易联系起来。

一是时间错配。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风险管理人协同大家的点滴坚持与扎实付出,和持续不断的风险管理成本,是日常持续发生的,而具体风险项目的结果,却是中长期的、延后的。

第二种是,日常坚持付出之下,历史被改变了,此时此地的某项风险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甚至永远不会现实爆发;即使一段时间后在其他地方爆发(如在其他机构),也早就时过境迁了,当事人的注意力早就转到彼时彼地的眼下问题上,最多留下一句没有入心的“侥幸”就结束了。

二是损益、责任错配。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日常具体项目的一时损益(如因风控意见而使项目落地或退出),是直接关系到项目具体经办人的,利益关系明确、具体,其有足够动力集中资源来业务博弈;另一方面,风险控制的受益者为整个机构的众人和最终产权人(高层、老板),他们不会也无法在一个具体项目中发声。因此,可能出现的博弈情势是,一个集中的声音,压倒了分散的、沉默的大多数的声音。

第二种是,风险管理人承担了主动经营风险的责任(意味着创新和风险责任),相应的业绩主要体现在其他业务条线上,在资源配置和激励上,这两方面没有得到统一。在良好的管理下,上述两方面的相互承认、配合,应是常态。但若管理不好,就会形成,在业务冲突、未成就时,一些风险管理的工作会被视作“麻烦”;而业务成就时(尤其是因主动作为而承担着较多责任压力时),却少被人注意和肯定。

第三种是,之前未尽职的,是个别人;岗位流转后,承担风险危机处理责任和后果的,则是其他人。(这里需强调“之前未尽职的”,不能说所有后续爆发风险的业务,之前经办的人都是有责任的。)

这些错配,大大增加了前述理性认识的难度。

对这些错配,通过后述的良好管理,有很大改进空间。

(4)管理技术、管理效能问题

一是认识水平问题。意识不到问题所在(不但包括不合理性,还要看到其界限内的合理性),自然不可能进一步的解决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解决这一认识问题。

二是技术性问题。成就了的、现实发生了的事情,能证明,好量化,方便考评;避免了的、未发生过的情况,则相反。

三是管理效能问题。在上述两项的制约下,管理风险管理时,有时未能有效发掘、激励和动员风险管理人的作为。

(5)风险管理的界限与节制问题

有时,超出了必要的节制(创造价值这一统一目标之下的分寸和界限),风险管理就会有过高的负面作用,使自身成为一个问题。

2、管理难题的另一面——界限与必要节制

对信贷风险管理,也不能没有区分的、没有原则的一概认可和支持。因为,没有全行统一目标的风险管理,没有界限和节制的风险管理,不计成本的风险管理,不承认矛盾必然性的风险管理,会有巨大的负面作用,损失正当性。

(1)没有全行统一目标的风险管理

如果没有“为全行创造长期价值”这一统一目标,就没有了协同前进的方向,就没有了下述界限和节制的基础,就会陷入“为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的怪圈。

(2)没有界限和节制的风险管理

威信来源于节制,丧失于滥用,有节制的权力才有威信。作为内部权力的一种,信贷风险管理需要自觉的节制,若超出统一目标下的界限和分寸,自身就会成为一项问题。

(3)成本过高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必要的成本,但同时,“收益-成本比”须得到控制,这是风险管理保证自身正当性需遵循的原则之一。一方面,风险管理人需要协同其他同事,学习知识技能,改进办法,从而尽可能降低风险管理的组织、操作成本,而不是无限制的耗费有限资源。另一方面,若在现实条件约束下,某风险项目需要投入的风险管理成本必须很高,超出可能(综合)收益的话,明智的选项之一,就是否决和规避这个项目

(4)不承认矛盾必然性的风险管理

在原则审慎和日常扎实落地的前提下(!),承认现实事务,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总会有个别风险项目超出控制和预期——对此,能积极地面对和处置就好。若过于担心矛盾和风险,形成畏手畏脚的局面,“什么都不做最安全”,就走向了极端。

3、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管理难题

面对以上管理难题产生的几点原因,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解决:

(1)风险管理人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一是认识上,直面真实,逻辑彻底,才能有操作中的坚守、坚持。二是操作上,如何才能做好?这里强调“政治忠诚”——朱苏力教授意义上的“政治忠诚”。

详见下文“第三篇:政治忠诚——风险管理人为什么要坚守,怎样才能做好”。

(2)对风险管理的良好管理

一个信贷机构的长远发展,需要平衡的管理。政治忠诚的风险管理人,需要良好的管理环境支持。这里强调“良好的管理”,强调管理的平衡和企业文化的塑造。

详见下文“第四篇:平衡与文化——管理信贷风险管理的几个常见题目”。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1358.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