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陷阱”下商业银行“五维”观察法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9-05-11 09:34  阅读 6,847 次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作者:寇乃天

当初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阶段的时候,企业家群体就会面临转型升级的困难选择,——是选择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站在分叉路口的企业,面临选择性困难。此时,多元化经营似乎是一个甜蜜的“陷阱”,抑或是,带刺的“玫瑰”,——美好,但又难以捕获。回首向来萧瑟处,“盲目”扩张战略刺激下,有些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正在成为埋葬企业走向“大败局”的不归之路。痛心疾首,仰面长思之外,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人员需要立足“大败局”思维,追寻此类企业的“失败基因”,为信贷经营水平的持续提升,提供有力的信贷风控支撑。

一、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之间的风险博弈:企业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一)关于“规模经济”的思考:大的,就是好的吗?

在探讨企业经营模式上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多元化“陷阱”背后的“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规模经济,并非越大越好!

1、“规模经济”的理论探源

规模经济的古典解释,源自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76)指出大规模生产有助于产业分工和专业化,而这是提高效率的源泉,其原因在于社会分工降低了劳动转换的时间、提高了个人的熟练程度、提供了劳动者改进工具的可能性,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规模经济可以在资源既定的基础上,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穆勒(1848)基于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阐述了大规模生产的优点。马歇尔(1890)第一次用“规模经济”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规模经济理论。斯拉法(1925)分析了规模收益递增与递减的原因。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在于资本积累与技术改进,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在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科斯(1937)认为企业的规模企取决于企业能否承担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组织成本。威廉姆森(1985)从效率角度分析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规模大的企业可以将资本市场资金流量调节、提供奖惩激励的两项功能内部化。派恩(1993)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企业竞争战略实施,企业在如果能够把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大规模定制前提下,就能实现同时兼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集成经济。钱德勒(1999)则明确地界定了规模经济的内涵,指出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降低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就产生了规模经济。Alfred 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大工厂通过专门机构的分工,将改革、采购和销售及其他相关技术部门或者经营管理部门进一步划分,体现了大规模生产的利益。Marshall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一种是源于内部规模经济,另外一种是由于多个企业分工等行为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近代外国学者中,根据贝恩的说法,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是对规模经济是否存在具有争论的两大学派。英国学派积极支持大厂商发展,认为大厂商和集中化产业表明了规模经济的存在。美国学派认为小厂商也能够利用规模经济。Schumacher则宣称小的是美好的。Coase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指明灯,企业的规模由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共同决定,企业内部协调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逐渐增加,通常倾向于扩张规模直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交易所花费的费用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样的一笔交易所花费的费用为止,这才是最佳企业规模。Williamson从市场的效率视角探讨企业规模经济的问题,他在1985年发表的《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中认为提供奖惩激励和资金流量调节是资本市场的两大功能,大企业具有内部化这两项功能的实力,效果好于市场。同时,企业规模庞大和经营模式过度多样化有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那么此时某些大型公司就会自愿的处理股权来调整规模,使企业规模在不需要过多的公共政策管制下逐渐达到动态平衡。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2438.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