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化“陷阱”下商业银行“五维”观察法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9-05-11 09:34  阅读 6,953 次

2、规模经济的层次划分

规模经济,又划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与收益递增的现象。企业内部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采购、协作、管理等效率提高,由此而获得规模效益,因而称为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企业外部规模经济,是指超出企业自身的范围,在各企业之间通过在地理上的集中,不同企业的规模配置合理,企业集中的总规模与集聚地区所提供的发展条件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各企业间通过相互关联与密切协作等实现效率提高、产品成本下降和效益的增加,这种“规模经济”来自企业的外部而不是内部,因此叫做企业外部规模经济。

3、厘清一个认识误区:规模经济≠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并非越大越好。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时,N倍的投入产生了大于N倍的产出,这也被称为递增的规模收益。如果随着产出增加,单位产品成本逐渐降低,就说明存在规模经济,如果N倍的投入产生了小于N倍的产出,就是规模不经济。特别是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情形中,规模变化一般针对单个企业,而不是多个企业数量的叠加。规模大,不等于规模经济。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第一、生产能力的限度。投入增加超过一定点,产出的增量或边际产出将会减少,出现规模报酬递减现象。第二、交易成本的限度。主要是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通常称为管理成本的限制。企业内部协调一般通过层级制结构进行,也需要一定的费用,这种费用是企业内部发生的交易成本,如果管理幅度过大,或者层次太多,从基层到中心决策者的信息传递速度就会变慢,甚至信息失真,致使企业效率降低,出现规模不经济。第三、技术进步的限制。这在出现垄断情形时尤其如此,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在市场中的垄断力量的增强,市场将偏离充分竞争时的均衡,垄断者将通过垄断定价和进人壁垒限制竞争者,赚取垄断利润。此时,企业追求创造、追求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将会减弱。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规模经济追求的是一个适度规模、有效规模,既不是越大越经济,也不是越小越经济。对于银行业信贷经营来讲,商业银行甄选贷款企业客户,不是企业规模越大越好,也不是企业越小越好,只有规模效率具有经济性的企业,才是商业银行需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优质企业客户群体。申言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专业化水平必须与其规模大小相匹配,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的企业客户,才是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客户。

(二)规模经济的引申之义:企业经营,需要警惕多元化“陷阱”!

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不要把经济规模等同于规模经济,忽视企业专业化水平提高。对一个企业来说,不顾专业化水平的约束,盲目扩大规模,是不可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申言之,从某有意义上讲,一个企业如果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忽视专业化经营,就很容易陷入多元化的美丽“陷阱”!

1、“多元化”的内涵探讨

中外学者对多元化定义至今尚未统一,其英文是Diversification Strategy、Diversifying,又称多角化经营、多样化经营等。企业多元化战略通常是指企业经营或服务的异质市场数量增加的行为。对于多元化战略的内涵,从动态角度来看就是进入新行业的过程。首次提出企业多元化概念的是美国战略学家Ansoff(安索夫)。Ansoff(1957)从产品和市场之间不同组合关系,提出了1909-1948年美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1)市场渗透;(2)市场发展;(3)新市场销售现有产品,这三种企业发展路径分别在现有市场内的增长和销售新产品、产品延伸;(4)新市场销售新产品,这是多元化经营成长方式。Ansoff(安索夫)提出的多元化概念以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的多少来界定。从此以后,许多学者如Penrose(1959)、Chandler(1962)等从企业成长角度对多元化进行深入研究,Penrose(1959)认为企业通过多元化扩张进行生产规模扩大,多元化是企业利用原有产品生产线进行新产品的生产扩张,这实质是产品延伸。通过进一步研究公司多元化与差异化策略之间的差异,Chandler(1962)以杜邦公司的发展为案例,首次将多元化定义为企业的最终产品线由单一产品线发展到多产品线,他认为组织管理能力也必须积极适应企业多元化扩张,提出公司建立弹性的组织结构是多元化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他不仅提出了以企业生产线的数量作为衡量多元化程度的指标,而且首次提出了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组织结构之间存在动态关系。Gort(1962)开创了多元化战略的定量化研究的先河,首次以SIC代码四位数(即《行业分类代码》)为基础进行研究多元化程度,指出多元化经营的实质是经营业务的异质市场数量的增加,明确提出市场中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或垂纵向延伸都不是多元化经营的范畴。另外,Gort第一次把多元化分为相关和不相关业务两个类型,其提出的多元化程度的计量方法和业务相关的分类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多元化战略建立了重要基础。Wrigley(1970)首次提出专业化比率(SR)概念,根据SR大小判断多元化程度的度量方法,他认为SR是每年企业经营业务中最大销售收入占年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并将企业战略划分为四种类型:(1)当SR≥95%时,属于单一产品型战略;(2)当70%≤SR<95%时,属于主导产品型战略;(3)当SR<70%时,属于相关产品型战略;(4)当SR<70%时,属于无关产品型战略。Rumdt(1974)从企业经营业务的相关性角度出发提出两个重要概念:单一业务型,若SR≥95%;(2)主导业务型,若70%≤SR<95%;(3)相关业务型,若SR<70% & 相关性比率(即RR),是资源相关联的最大业务单元销售额占企业整体销售额的百分比;纵向(垂直)一体化比率(即VR),是企业在其进行纵向一体化扩张过程中所生产全部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年销售总收入总额的百分比。在此基础之上,Wrigley(1970)把企业多元化分为四大类型:(1)RR<70%;(4)不相关业务型,若SR<70% & RR<70%。从静态角度来看,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同时经营多种业务的一种状态,多种业务要么在技术上或市场上具有相关性,要么无关(Pitts and Hopkins,1982)。也有学者认为多元化战略是在多个行业进行产品生产或在多个市场进行产品销售(康荣平,1999),行业和市场的相关性需要得到首先的界定,才能准确判断企业是否进行了多元化。还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的成长不仅可以通过内部发展还可以通过外部并购拓展新领域(巫景飞等,2008)。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2438.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