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的技术论(十八):逆向思维下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实践的“大败局”反思!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8-05-31 12:57  阅读 1,117 次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作者:寇乃天

信贷的基本逻辑就是确保信贷经营的安全性与盈利性,并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信贷技术的研究,应当学会逆向思维,探索信贷经营的失败规律,——有时候“大败局”的研究,比“成功之道”的探求更具有指导意义,更能符合信贷的基本逻辑。基于此考虑,商业银行需要跳出技术的局部思维,以一种大格局和大视角,看待信贷技术的“不完美”,研究信贷技术及其信贷实践中的“大败局”。具体到银行业,信贷技术的实践集中体现为银行信贷经营的具体实践。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和不良资产管控的压力。在大多数商业银行探索信贷经营成功之道的时候,银行业信贷精英人士通过“逆向思维”,直面与反思中小企业信贷经营过程中的“大败局”,从无数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总结规律,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剖析”式的大智慧呢?

一、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信贷经营的风险特征分析

1、从银监会公布的“大数据”看待经济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现实状况,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整体上讲,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增速明显放缓,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信用风险继续上升,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但亟需信贷经营模式的变革、创新、转型与升级。

201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情况表

单位:亿元、%

项目    时间2018年
一月份二月份
总资产24795312483445
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19200031923690
比上年同期增长率8.7%8.0%
其中:商业银行比上年同期增长率7.9%7.0%

根据201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情况表反映,面对经济新常态,2018年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呈现逐月稳步增长态势。截至2018年2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48.3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92.4万亿元,占比77.5%,同比增长7%。

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表

单位:亿元

项目时间                    2017年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计278005286159296550307437
其中:商业银行合计211727217403225415233427
大型商业银行68997701937261074225
股份制商业银行39407398674140742864
城市商业银行47511494255147653935
农村商业银行53603555915751459971
外资银行2023212321942214

根据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表显示,商业银行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8%。

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情况表

单位:亿元、%

项目              时间2017年
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
正常类贷款858300887679911417926711
关注类贷款34214341613421834092
不良类贷款15795163581670417057
不良贷款率1.74%1.74%1.74%1.74%
贷款损失准备28236289833013330944
拨备覆盖率178.76%177.18%180.39%181.42%
贷款拨备率3.11%3.09%3.13%3.16%

 

根据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情况表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平稳态势,均维持在1.74%,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较大,但总体可控。2017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057亿元,较年初增加1935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较年初持平;贷款拨备率3.16%,较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

2、理性认识“经济下行期”我国中小企业信贷经营的风险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开始步入以转变发展方式、调结构和提质增效为重点的“新常态”,经济金融领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面临诸多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经营呈现出如下的风险特征:

(1)区域性、行业性风险呈持续、蔓延发展态势。

2014年以来,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持续下滑。不良贷款的爆发呈现区域性增长态势,以经济活跃度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甚。除了沿海地区外,山西、四川等内陆省份中小企业的区域性风险也较为显著。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下行,在顺周期盛行的“互联互保”信贷模式逐渐失效,小微企业贷款逐渐呈现区域性、行业性风险暴露。针对此种情况,银监会发文要求严格控制信用风险扩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链式风险特征突出,信贷风险向上下游产业链传导。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呈现集群式发展态势,专业化分工程度增强,“生产各种配套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企业和个人之间,通常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产业链条企业之间的密切程度增加。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产业链中小企业经营情况,专门研发了产业链信贷模式。这种供应链、产业链信贷模式的创新,在顺周期的经济上升期很好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产业集群风险的产生会导致产业集群的衰退”,产业链上部分抗风险较差的小企业破产,银行信贷资产出现后,这种风险就开始向上下游客户传导,银行信贷业务的链式风险特征日益突出。

(3)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策略开始两极分化。

民营企业的过度扩张、多元化投资、短贷长用、互保互联、民间借贷、银行压贷等多种因素叠加造成部分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了不利条件,部分银行的“惜贷”现象日益显现。在经济上行期,受银行指标考核压力的影响,商业银行“授信扩张严重,盲目授信”,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但当经济到了下行期,中小企业经营开始恶化,行业景气度出现低迷。2015年1月6日,广发银行通过《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推出我国第一个“小微企业健康指数”,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目前有三分之一中国小微企业处于“亚健康状态”,经营不容乐观。针对新常态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策略开始分化。例如,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部分银行中小企业经营策略开始有些转向保守,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部分银行则在国内率先推出交易型银行战略,陆续推出诸如“闪电贷”等新的信贷产品,发力中小微企业市场,经营策略比较积极。建设银行2016年推出的战略性大数据创新产品“小微快贷”业务体现了该行充分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开拓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战略部署与积极策略。

(4)经济下行期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更为显著,既包括中小企业客户的道德风险,也包括银行员工自身的职业道德风险。

有媒体报道,2014年5月某股份银行大连分行有信贷人员与资金中介人员、客户勾结,构造了一个“假商圈”的贷款,涉资2.85亿元,牵涉100多户小微客户,且大多为保证类贷款,涉及25个联保体。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容易出现惜贷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与道德风险下银行迫不得已而采取信贷配给策略。经济下行期的道德风险是银行当前阶段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需要重点关注的。同时,商业银行需要关注信贷经理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培训,引入必要的清退与惩戒机制。

(5)信贷产品使用不当、贷后管理缺失等导致贸易融资信贷新模式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风险增加。

贸易融资流资化现象,特别不利于中小企业信贷新模式的推行,风险隐患巨大。例如,2014年发生的青岛港有色金属贸易融资骗贷案,涉资148亿元,17家银行卷入。贷款企业在贸易融资信贷模式下通过重复抵押、过度融资,虚构贸易背景骗取银行贷款。银行疏于管理与调查,最终导致不良贷款的发生。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不能重形式轻实质,贷后管理必须跟进。

(6)新常态下,中小企业风险成倍放大,非财务风险因素增强,商业银行既要关注财务指标,更要注重非财务信息的风险预警。

例如,一些客户涉嫌非法活动,被起诉或被公安机关查封,导致银行授信资产无法及时、安全收回。部分客户除了在银行叙做授信外,在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也有高额、高成本贷款,导致经营成本持续增加,最终资金链断裂。一些中小企业对其下游客户依赖尤为严重,当其下游客户的回款出现问题,银行授信资产也面临风险。例如,2013年曾出现包钢、宣钢等企业对河北中行中小企业客户的回款不及时而导致中行授信逾期的事件。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对行业性的风险抗击能力较差,在目前经济下行大背景下,企业自身经营暴露出不稳定性,经营情况下滑,盈利能力需重点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客户财务指标恶化速度较快,客户非财务信息的风险预警能力同样需引起注意。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既要密切关注企业日常的财务报表,更需要特别关注中小企业贷款客户的排污许可证办理情况、涉诉情况以及反腐败事件对企业的影响等非财务风险点,对这些非财务软信息进行及时预警分析。

(7)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企业实际控制人的个人道德风险和巨额个人债务危机,防止企业的实际控制人“跑路潮”的出现。

例如,2018年3月28日上市公司华昌达披露的实际控制人颜华通过伪造华昌达公司公章等方式骗取银行贷款行为,涉案金额超过6亿元,并“跑路”香港。该实际控制人个人涉及的巨额债务合计约30亿元。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关注实际控制人的道德风险排查,关注其个人的负债行为,防止出现授信企业的“跑路”问题发生。

(8)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容易出现为了追求“数字化”业绩而美化数字的“违规经营”问题。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8年1月银监会通报,浦发银行成都分行违规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元,换取企业出资承担浦发银行成都分行的不良贷款。对此,银监会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重罚4.62亿元,对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原行长、2名副行长等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该案反映出浦发银行总行对成都分行长期不良贷款为零等异常情况的失职失察问题,也反映了资管压力下商业银行为了掩饰“不良贷款”而违规经营的严重问题。

二、逆向思维: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实践中的“大败局”

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还要分析失败。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路径。吴晓波的经典著作《大败局》以逆向思维的方式,通过案例的形式诠释了中国改革三十年来一些经典企业的失败规律,——其实,“大败局”彰显的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和方法论,对于银行业而言,就是要反思商业银行信贷经营中的失败规律。无独有偶,美彼得·考夫曼的《穷查理宝典》则记载了芒格·查理作为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持续不断地搜集并研究关于各种各样的任务、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个领取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做出正确决策前的检查清单,这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烦重大错误。推此及彼,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实践中也要尽量研究“失败的规律”,做出“大败局”逆向分析。总体来讲,当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实践中的“大败局”主要体现出如下规律性特点:

1、银行需要重点关注企业为了做大做强而走上的“多元化”

多元化经营,也称多样化或多种经营、多角化经营。多元化经营,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由于观察和理解的不同,其定义也就各异。《经济大辞典》认为多元化经营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经营两个以上行业的经营策略,企业跨行业经营是多元化经营,但多元化经营却不一定跨行业经营。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企业为了做大做强而走上的“多元化”问题。

(1)中小企业在行业景气度高的时候最容易“乱投资”,但没有永远好的行业,“好日子”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有涨有落”才符合客观规律。行业具有周期性规律,企业也具有生命周期。结构变动和周期波动是经济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经济系统正是在结构变动和周期波动中实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一般而言, 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根据我们对经济周期中产业结构的变动特点的分析和世界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在经济周期阶段当中,经济扩张后期和经济收缩前期是最容易对产业失衡造成影响的基础环节。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经营需要重点把握这两个阶段。经济下行周期,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偏弱”,发生不良贷款的概率较大。

(2)中小企业在不熟悉的领域经营最容易出问题。例如,某个企业的主业是管道装备制造业,该企业跟风盲目投资房地产领域,大量资金流被“挤占”,企业的主营业务受到很大影响。由于该企业把资金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企业最终资金链断裂,银行发生呆坏账。

(3)超出能力的事不要干。一是超出资金掌控的能力,企业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的事。二是超出管理能力,企业没有专业化的人才管理队伍。三是从银行过度融资,超越企业的能力。这是当前新常态下银行出现呆坏账的重要原因。

(4)企业的产品线太多,没有主打产品。一般来说,企业选择的发展战略有两种:一是专业化发展战略,一是多元化发展战略。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战略通常被认为可以拥有规模效益及技术优势,但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多样性特点。而后者是指一家公司同时生产经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其实,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作为企业战略行为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它们都是资本在特定市场环境中寻求资本最大增值的途径。但是企业应尽量选择相关多元化经营。所谓相关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所拓展的各个经营领域在技术、设备、市场、分销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的兼容性,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企业在关联领域确立竞争优势。经济新常态下,一般不提倡大规模的非相关多元化,即企业产品很多、很杂,但是没有主打产产品。对于这类客户,一般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应当谨慎介入。

(5)融资后用于投机,资金已经脱离主业。近些年,由于资本经营和低成本扩张的诱惑和推动,我国企业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的热潮。不少企业纷纷向不相关领域投资,甚至用于股指期货等投机市场交易,经理没有放在主业上,最终导致企业与自己的主营业务越走越远,陷入盲目投机的沼泽而不可自拔,最终在市场风险的冲击下遭受巨额损失,严重影响了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企业要尽量避免“过度多元化”或者“非相关多元化”的经营,应当学会聚焦,——中小企业只有技术专业化、产品专业化,根扎得深、树长得大,经得起风雨,做得深,成功的机会大。商业银行对于涉及“跨业经营”、“过度多元化”的企业,要及时进行贷款预警,甚至对于此类客户要进行有选择性地“拒贷”、“压缩”贷款,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

2、不可不“重视”的财务

资产负债表是“底子”。这是基础。利润表是“面子”。现金流量表是“日子”,跟水一样,没有它一天也过不下去。常见的问题:

(1)短贷长用,拆东墙补西墙。

例如,一些民营企业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后,盲目扩张,几乎是“什么赚钱干什么”,进军多个领域,大量投资,极易造成现金链断裂,经营风险也不断积聚、膨胀,银行介入调查不仔细就会接手企业经营风险。如:某企业的主营业务藏香猪产业,但该企业参与房地产投资,贷款“流贷固用”明显。该企业主导产业是藏香猪产业,却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了商业广场项目,公司资金及藏香猪养殖基地项目收益均用于商业广场项目,该项目虽已基本竣工并开始对外销售,但由于销售不畅,未能及时实现预期收入,最终银行贷款出现不良。

(2)挤压的库存。

库存是有账龄和期限的。一般来讲,企业的库存量很大,出库单较少,就显示该企业的产品存在滞销或被市场淘汰的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及时进行库存盘点,了解企业的销售货物的进度情况,防止企业的经营出现销售障碍等严重问题,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造成危险。

(3)“拖死人”的应收款。

看企业的合同管理、看企业是否谨慎选择客户、看是否建立应收台帐。应收账款管的如何?企业的应收款较多,说明企业在行业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同时也反映了该行业或产业链存在行业性风险的潜在可能性。

(4)“缠死人”的担保链和互保圈。

一旦担保链风险通过担保链进行传导,其结果导致:企业融资困难、银行坏账增加、区域经济滑波、信用环境恶化。有担保链风险的企业,除了很难从银行增加融资外,就连正常的到期续贷,往往是压贷或收贷,迫使企业向社会借贷,不仅增加成本,更放大风险,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一般企业在选择担保企业时,应该首选同行、亲戚、朋友、同学或者关联企业,所以担保链信贷风险的爆发后,易引发行业性和区域性风险。同时,银行往往对不良企业将采取强制司法措施,包括查封资产、冻结账户等,反过来加重企业的困局。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地方经济的滑波。老板跑路是前段时间社会上很流行的话题,不管企业无法归还过桥资金,或是贷款逾期,或是转移资产实行破产,所有的这些行为皆破坏了社会的信用体系,也给社会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3、“冰山效应”:企业能否持续,要看根基是否稳?

(1)商业银行要注重对“人”的分析。

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才。企业最重要的是看人,为什么说看人呢?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一定要和企业的“一把手”、实际控制人进行“面谈”,了解企业的发迹史和实际经营能力。从某种意义上将,贷款投的是“人”,有真本事的人,从来不会出事。企业老板最重要的能力是用人,中小企业老板如何“炼成”的?是技术出身,还是销售出身?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自信调查分析,做到“眼见为实”,据实分析,科学决策。

(2)风控能力:畏危者安

“千里江堤,毁于蚁穴。”天有不测风云。对于银行而言,即使某一家企业经营很好,但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万无一失,但是一失万无!“万一出现了”,银行怎么办?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中小企业贷款的违约率,要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做好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严格审查审批流程,强化贷款质量迁徙管理,加大风险监测预警力度。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的信贷技术和实行“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提高银行的综合风控能力,逐步提高银行信贷经营的管理水平。

本文经授权转自信贷风险管理(xdfxgl01),如需转载,请关注后获取授权。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8490.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