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决策失误的“失败基因”及其信贷预警的意义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9-05-03 10:34  阅读 7,041 次

(四)关注企业决策是否存在膨胀式扩张、盲目性兼并的战略风险?

1、国企承包第一人:马胜利造纸厂的“折戟沉沙”之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马胜利主持葬礼的阿訇说:“马胜利是个风云人物。风过去了,云过去了,也就完了。”马胜利是“国企承包第一人”,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作为曾经的改革风云人物,马胜利和马胜利造纸厂的折戟沉沙之路,似乎更值得人们去反思,——盲目扩张的企业决策背后,是一条渐行渐远的“大败局”之路。1939年秋天,马胜利出生在保定清苑县头抬村一所不起眼的农舍里。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马胜利供职的石家庄造纸厂,仍在计划经济的道路上缓慢前行。由于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这家年产量不到1000吨卫生纸的造纸厂,仓库里却积压了900多吨。胆大心细的马胜利,向厂长自荐当起了销售科长。凭着对市场的敏锐直觉,不到3个月,他就将这积压的卫生纸销售一空。1984年,国有企业承包制进入探索时期。当时,国家给这家厂子下达了年利润17万元的任务。马胜利,在石家庄造纸厂大门前贴出了一张《向领导班子表决心》的“大字报”:“我请求承包造纸厂!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1984年4月19日,上级正式下文,造纸厂举行了隆重的承包签字仪式,马胜利正式成为中国国企承包第一人。承包的当月,造纸厂就实现利润21万元,他随即把承包的目标提高到140万元,到年底超额完成指标。1985年,造纸厂实现利税280万元,比1984年翻了一番。1986年,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造纸厂仍完成上缴利税320万元。承包第四年,利润增长了21.9倍。1986年年底,马胜利获得“勇于开拓的改革者”称号;1987年,马胜利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1988年,马胜利和鲁冠球、汪海等20人荣获中国首届企业家金球奖;1986年和1988年,马胜利两次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在企业“求承包”的呼声下,马胜利面向全国,开始了大范围承包之路,决心承包100家亏损造纸厂企业。从1987年11月中旬开始,在短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马胜利转战十余省市,突击承包了27家造纸企业。1988年1月19日,“中国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成立。至此,马胜利正式组建了他的纸业“托拉斯”。这也成为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点。只不过,这一次的轨迹是下行的。1988年5月26日,浙江《金华日报》首次报道“马胜利失利”现象。1988年7月30日,《贵州日报》在头版位置发表了通讯稿《马胜利承包贵阳造纸厂处境艰难》。1988年8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马胜利失利文章《由马胜利失利想到的》。从1989年下半年,盲目扩张带来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1989年6月,马胜利停止发展新会员。1990年石家庄造纸厂亏损300多万元;1991年5月,马胜利造纸企业集团解散;1994年,竖在石家庄造纸厂门口的那块“厂长马胜利”的牌子被勒令拆除;1995年,时年56岁的马胜利被免职退休。免职后的马胜利曾经痛定思痛,总结了自己的“十大失误”,包括骄傲自满盲目扩张、派驻员工却失于管理、疲于作报告错失发展良机、缺乏持续不断的创新等。

2、马胜利关于企业决策失误的反思

本来是一条铺满鲜花的路,然而,没想到路的尽头却是悬崖!关于马胜利造纸厂“折戟沉沙”之路的风险案例,马胜利本人总结了几点经验教训,值得大家反思:第一、头脑发热要冷静,盲目扩张要反思。第二、骄傲自满是企业家失误的老根。第三、决策是企业的生命,万不可凭直觉经验定案。第四、一味输出管理,而忘却了企业的管理。第五、没有看到承包也有局限性。第六、缺乏创新,保守思想严重。

3、商业银行应当警惕企业的盲目扩张的战略风险

求大图强,或许是企业的本能追求,但绝对不是终极追求,——利润,才是企业的根本追求。有些企业为了追求规模上的做大,开始发展多元化扩张经营策略。对此,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引起高度警觉,对此类企业的战略风险进行及时的信贷预警。商业银行需要从动机上,认真分析企业进行盲目扩张决策的原因:第一、市场诱惑。企业是追逐利益的,来自市场的利润诱惑,是企业盲目扩张的重要动机。而实际上,市场是动态的,有时波动巨大。如果在高峰周期扩张,产能形成时市场进入下降周期,盲目扩张就很容易失败。第二、低估竞争。所谓“一窝蜂”现象,即一个行业行好,大家都上,静态地地判断供求,等企业真正进入了,发现竟争激烈,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此时,盲目扩张也是要承担失败风险的。第三、追名轻利。有的企业家看重所谓行业地位,追求行业排名的领先,想做老大,但没有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经营水平,只是一味求规模,忽视利润和效益。殊不知,大的,不一定就是强的。第四、政府诱导。有时候,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单纯追求GDP,要求和支持主管的企业上规模。企业迫于无奈,被动迎合政府的要求,或贪图政府所谓的支持以及表面风光,盲目上规模。第五、遭遇瓶颈。企业在一个行业发展,受到本行业市场容量的限制,再发展,就必须进入新的行业领域。经营战略上的失当,导致企业盲目扩张的错误决策。第六、一俊遮百丑的企业“病态”心理。有些企业寄希望于依靠规模上的膨胀,掩饰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这种盲目扩张,伴随的是企业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和企业库存风险。第七、资本泡沫。以德隆公司为代表,有些企业过度依赖资本运作,形成资金陷阱,只好把资本泡沫吹大,直至破灭。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信贷风险管理,如需转载请关注信贷风险管理(xdfxgl01)公众号获取授权。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1613.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