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少峰:中国信贷机构在技术上已破产

转载 嵇少峰  2017-11-05 22:34  阅读 5,950 次

我的《朴素信贷风险控制学

我试图用更简单、清晰的语言把这“一点三面”整理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给这三个层面赋予更具体的内容,并跟我们实际的信贷工作联系起来。

第一个层面是信贷风险控制技术层面(以下简称信贷技术)。信贷风险控制技术是指为达到、完成信贷目标或促进信贷机构正常运转的具体手段的总称,包括风险控制基础设施、基础技能以及风险识别及风险控制工具等。它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工作技巧、风险模型,也可以是指导、保证信贷机构、信贷人员完成工作的一切软、硬件设施。典型的信贷风险控制技术如交叉验证、大数据风控模型、不动产抵押打折技巧、货品的质押方式、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方法等。

我们的IPC模式中提及的交叉验证、图表工具,包括时间轴工具、上下游分析工具、资产负债表工具、损益表工具、现金流量表工具等;打分卡模式中的逻辑回归、神经网络、决策树、马尔科夫链、生存分析等;基于机器算法的大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挖掘、建模等;这些都是归于工具类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它是所有信贷工具类的集合,又高于工具。信贷风险控制技术的进步,将推动信贷风险控制战术乃至信贷风险控制战略的转型与升级,革命性的信贷技术的出现,有可能全面改变信贷机构的战术与战略。

第二个层面是信贷风险控制战术层面(以下简称信贷战术)。信贷战术是指导和进行具体信贷行为的方法,主要包括信贷组织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流程部署、部门协同、信贷实施、后台管理、技术支持、绩效考核、业务培训、运营保障等。信贷战术反映信贷工作的具体规律,从属于信贷战略,又对信贷战略的规划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信贷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受机构属性、信贷技术、人员素质、机构编制与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区域经济金融特点、机构资源等条件的影响,其中信贷技术和人员素质具有决定作用。同时,良好的信贷战术又促进信贷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其目的在信贷战略的指导下,把信贷技术与执行团队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全面实施,努力使信贷机构的效率提高、流程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并自我完善。

信贷战术有一般规律,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机构属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信贷战术各有其特殊规律;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和不同规模的情况下 ,信贷战术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根据时机、地点、团队、资金成本等情况,灵活地运用和变换信贷战术,对信贷机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典型的信贷战术例如:IPC模式里的市场营销、贷款申请、信贷分析、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款回收六个过程的标准化;人员管理、组织招聘、绩效考核等组织行为;打分卡模式中的营销评分、申请评分、行为评分、回款催收评分等系列化管理;信贷工厂模式中的产品标准化、作业流程化、生产批量化、队伍专业化、管理集约化、风险分散化等。

上面这些管理行为很多是定义在信贷技术层面的,基于这些技术层面的组织行为才能归于信贷战术这一层面。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上面的这些技术与战术很多被融合在一起了,IPC也好,信贷工厂也好,银行的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管理也好,他们大都是信贷技术和信贷战术的融合,这种融合不可避免,但很多情况下会劣化为界限模糊。

信贷技术与战术的逻辑混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第一,模糊了个人与组织行为的边界。例如IPC把个人的经验和风控的组织行为边界模糊化了,特别是在对个人经验的严重依赖上,限制了标准化风控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使得人员的教育和机构的成长效率都非常低下。第二,使得信贷风险一旦发生,机构无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往往泛泛地归于人的道德风险与内控制度执行不严,而这种总结最终只是处理相关责任人,而无法修正制度本身。

第三、机构的学习和个人学习内容边界不清,使我们对基层信贷组织与信贷人员的培训难度加大、效率降低,成员能力成长缓慢。第四、容易形成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隔离,加大了信息对称的成本,技术部门与管理部门互相制约,技术与管理升级的难度上升。

第三个层面是信贷风险控制战略层面(以下简称信贷战略)。信贷风险控制战略,是指信贷机构从全局考虑,谋求实现机构目标的规划;是信贷机构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是对信贷机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整体统筹。

影响信贷机构战略规划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信贷机构的愿景规划(包括信贷机构本身的使命、核心价值观和愿景)和自身属性;另一个是信贷机构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了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个部分。宏观环境主要是看信贷机构所处区域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周期对自身规划产生的影响;而信贷机构的产业环境则包括了金融监管政策、信贷资金的来源与成本、信贷对象、同业竞争者与潜在的风险等。

对信贷战略的准确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下面具体列出了信贷机构在战略管理方面的一部分内容,以方便大家理解。

例如1、机构的长期发展目标与机构本身核心价值观的设计(或政策性还是商业性、盈利性还是公益性等)。2、宏观经济环境与景气周期对信贷战略布局的影响,如何适时采取拓展型、稳健型、收缩型等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式与对策;3、区域经济、区域金融的差异对分支机构的影响;区域内同业机构数量与信贷资金饱和度对信贷策略的影响;

4、行业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在信贷实践中的应用;5、信用环境、政治环境对风控维度与大数据模型的影响;6、机构的市场策略与风险的容忍度设计;7、利率定价工具在同业竞争及风控标准上的平衡;8、机构特点(本机构在行业中的地位、资金成本、政策环境等)下的信贷战略方向的选择;9、金融监管环境与监管趋势对机构发展布局的影响等。

最容易被我们信贷机构忽视的就是信贷战略这个层面,而恰恰是这个环节的缺失,使得信贷机构最终受到毁灭性打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银行业单边放大信贷资产规模,长期恪守信贷扩张战略的问题。信贷纯属服务型行业,当经济持续下行的时候,系统性金融风险一定会发生,如果机构本身对经济与金融环境不作预判与前瞻,听任资产单边放大,且不作防御性配置,正如在股票市场一味放杠杆做多,发生重大损失甚至死亡是迟早的事,再高深的技术与战术都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区域经济和金融产业的差异对分支机构的影响。

中国大陆这么大,几十个省份,不同的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区域特点,如何能用同样的信贷产品设计、风控标准、利率定价标准给所有分支机构使用?总行、分行、支行完全的标准化管理,貌似规范,实则教条。我们很多的小额信贷机构也是一样,在全国有几十个分支网点,用一样的管理模式,最终各网点的经营成果千差万别。还有市场饱和度的问题,有的微贷机构有十几年的、二十年的发展经验,但是最终仍难免陷入困局。

我们再谈谈信贷风险控制的原理。我指的信贷风险控制原理(以下简称信贷原理),不是指信贷基础理论中的原理,而是指信贷实践工作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信贷规律,仅限于从信贷风险控制角度出发的普遍性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信贷工作的基本道理。例如高息必然对应高风险、信贷供给量与资金利率的反向关系、风控人员与业务人员工作目标与绩效设计的差异化规则、大数据风控与隐私权保护的矛盾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很多P2P平台经常过度宣传其独特的风控技巧、风控数据模型、机构管理的严谨度,但是如果说这个平台获取资金的成本高于市场同类机构一倍以上,又没有什么特殊信贷资源,且必须刚性兑付,你就可以直接判断这个机构未来基本上活不下去。再高明的信贷技术、战术与战略都没用,因为它违背了高息必有高风险的基本原理。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6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嵇少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