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少峰:中国信贷机构在技术上已破产

转载 嵇少峰  2017-11-05 22:34  阅读 5,951 次

信贷机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信贷机构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对信贷技术的过度的迷信。例如对大数据风控的过度自信和追求、对信贷技术特别是风险维度与模型设计的狂热与迷信,将技术凌驾于战术和战略层面之上,把技术视作万能;把很难标准化的产品强制标准化,希望通过标准化来解决整个信贷机构的风险控制问题以及机构可复制的问题,结果是表面标准化而核心风险失控。

许多信贷产品是无法完全标准化的,或者说流程可以标准化,但风控只能相对标准化,根本无法避免人的因素;还有就是将工具当成技术。例如交叉验证,大家讲的最多,但它并不是一个技术,它只是一个最底层的工具。一个信贷客户事无具细可能有上千个维度,我是否都要去交叉验证?如果对交叉验证的具体内容不作一个界定,信贷人员与信贷机构是无法进行工作的,而如何界定哪些维度需要交叉验证以及不同维度之间的权重,这才是信贷技术。

信贷机构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信贷技术和信贷战术之间的逻辑分辨不清,把战术、技术甚至工具都模糊在一起。我们学习并推广过很多关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做法。交叉验证、三品三表、IPC、信贷工厂,现在很多机构又把信贷工厂、IPC融合到一起,然后又加进了一些薪酬管理,甚至到公司治理这些内容,希望达成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些内容貌似高大上,实际上逻辑混乱且非常教条,完全无视不同机构的特点,最终使得机构要么学不了,要么越学越乱。

信贷机构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对信贷战略的极度忽视。我们很多银行的总行都设有战略研究部门,但是这个部门几乎是银行管理序列里最不受重视的一个部门,基本伦为装门面的摆设。几乎没有一家银行把这个部门以及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当成机构里最有价值的部门,大都将其视为一个研究机构,沦为给领导写发言稿的理论高手,并没有起到制定宏观信贷战略并引导机构在信贷战术和技术方面予以实施的作用。

我们现在看,哪家银行在前两年是主动去信贷杠杆的?往往都是不良贷款大量形成之后、目标行业完全不行了才想退出。这时候能退得出去吗?这么多年了,又有几家银行设计出经济下行时可替代的盈利产品?小额信贷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这些方面的考虑就更少了,甚至一开始战略就完全错误。

如果战略层面的问题都没有解决甚至根本不予考虑,那么辛辛苦苦设计的信贷技术、信贷战术有用吗?还有当经济上行的时候,我们如何预判?当所有信贷机构都在狂奔时,我们的风控体系如何调整?这时候的技术、战术一定是要因时而变的,你固守原有的风控评分标准,市场就会全部丧失,机构也很难存在了。

我们再谈谈对信贷原理的研究。目前这个方面也几乎是行业的一个断层,业界普遍停留在两端,要么是接近经济学、金融学层面的宏观理论研究,要么是非常具体的技术与执行层面的研究。信贷技术、信贷战术、信贷战略这三个不同的层面在总体设计与实践中应该遵循哪些原理?如何从掌握的信贷方法与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核心的东西,以供我们恪守与传承?我一直在思考,也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来研究,以丰富这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要注意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生态对我们信贷技术、战术和战略方面的影响力。互联网技术推动信贷技术、战术的改变,积累到相当的程度,一定会改变机构的信贷战略布局,这就是为什么会提到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的根本原因。

我是相信互联网的发展会对传统金融产生一定程度的颠覆性,这种颠覆或许已经在某一个细分领域、一个产品开始,或许在某一个不远的未来。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候,量变推动质变,一定会出现这个结果。只是现在的互联网信贷技术与信贷战术的研究与进步,还暂时没有达到改变信贷战略布局的程度,谈颠覆为时尚早。信贷技术、战术、战略是自上而下、又是自下而上的双向推动状态。

信贷机构无论大小,在战略、战术与技术方面是一定要平衡设计的,缺一不可。大型信贷机构不用多说,小型信贷机构实际上也必须遵守这个原则,当然不同类型的机构在战略、战术与技术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应该有一定的区别。

作为一家小型信贷机构来说,有一个较明确的长远规划,有可靠的、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有比较健全并具备一定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团队,基于某个小型区域或特定的客户资源,选择一个可行的信贷产品,基本上也能达成这个目标。信贷战略、战术、技术包含很多核心内容与普遍内容,在机构的不同发展时期,很多内容是可以用简化的手段来替代的,并不需要设计非常庞大的制度与管理规则。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61.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嵇少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