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的技术论(三十二):中观维度下区域信贷管理的五大风险指标体系!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9-05-02 11:57  阅读 7,278 次

2、区域信贷质量指数的“四大指标”:区域信贷风险的“照妖镜”

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指数是区域信贷风险的“照妖镜”,能够直观地映射出区域信用环境在信贷领域的状况,是对区域信贷风险状况的直接反映,包括平均损失率、信贷资产相对不良率、不良信贷资产增长率和区域信贷扩张系数“四大”指标。信贷资产平均损失率反映了区域信贷资产的整体损失程度。信贷资产相对不良率是区域不良信贷资产率与全行平均不良信贷资产率的比值,其中不良资产指五级分类中的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资产。不良信贷资产增长率则反映了不良信贷资产的增长变化情况。区域信贷扩展系数=区域信贷余额增长率-全行信贷余额增长率。区域信贷扩展系数是商业银行衡量因信贷规模变动而造成信贷风险上升的重要指标。该指标最适区间为0~1。若该指标大于1,说明区域信贷增长速度过快;若小于0,则认为区域信贷增长相对较慢;当区域信贷扩张系数小于全行平均信贷增长率的相反数时,表明该区域信贷处于萎缩状态。信贷扩张系数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风险上升。该指标侧重点是因区域信贷投放速度过快而产生的扩张性风险。商业银行通过研究当地的区域信贷质量指数,结合区域内全口径金融机构不良率的分布情况,基本可以判断该区域的信贷资产质量情况,推断出当地的信用环境状况和区域内的企业恶意逃废债情况,进而作出区域信贷风险管控措施,合理规避区域信贷风险的发生频率。

5、区域经济政策:区域信贷风险管控的的政策“护城河”

1、理论探究: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理论基石

区域经济政策,亦称区域经济协调政策、地区经济政策或简称区域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优化资源空间配置,调控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重要手段。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1、地域分工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主体是比较优势理论和地区主导产业论。比较优势理论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静态比较优势是自然形成的比较优势,是由此区域与彼区域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构成这种差异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和植被、矿产原料、燃料、动力、森林和水力资源等)、社会历史因素(民族、习惯、人口等)和经济因素。动态比较优势是静态比较优势的发展和完善,其基本点是地区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的。其实质是用动态的观点来看问题,某一时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着时间推移,原先赖以高速增长的优势条件,不断变更以至丧失,这时就不能死抱住这种产业不放。相反,有的产业,原先发展的条件不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并通过主观的努力,不利条件向有利方面转化,发展前景看好。对这类产业,就应有意识地加以扶持、培育。新的技术和革命出现后,地区比较优势对地区分工出现了新的转机。

2、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经济发展既包括产业结构演进,也包括空间经济扩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经济空间总是不断扩大,非经济空间逐渐变小,生产部门、生产要素、生产环境的空间结合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空间经济成长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区域经济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力布局日趋合理,区域内产业结构、各项经济功能日趋完善,区域经济实力也日趋加强,这正是区域经济的成长过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通常经历五个发展阶段: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变迁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服务业输出阶段。这是在封闭的区域经济条件下来研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以开放程度为标准,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国内开放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政策,在不同的时期都会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而相应改变。从区域经济的经济功能、经济结构、组织管理形式,逐步由不完善向完善化发展,留下清晰的阶段性运动轨迹。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41416.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