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的技术论(十九):信息经济学视角下中小企业信贷技术的逻辑起点!

转载 信贷风险管理  2018-05-31 15:28  阅读 1,102 次

出品:信贷风险管理,作者:寇乃天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珍贵”的时代,——信息化的日新月异和迅猛发展为信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大背景,也提出了新挑战,而中小企业贷款技术正是为了解决商业银行在筛选、甄别、监督中小企业授信客户和控制信贷风险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将,真正“有用”的信息才是弥足珍贵、富有价值的。因而,中小企业客户的“信息”的有效识别和成功捕获,才是中小企业信贷技术的基本逻辑起点。商业银行只有真正搞懂“信息”和运用“信息”,才能在信贷技术的选择和创新上做到游刃有余、客观理性。基于中小企业“信息”的特征分析,商业银行信贷技术的类型化也成为一种理性化的客观存在。

一、信贷技术的逻辑起点:弥足珍贵的“信息”

“信息”的内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信息是指信息内容及其载体;广义的信息不仅仅包括信息及其载体,还反映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利用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信贷技术涉及的“信息”是广义的信息。由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并且具有特殊性。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起源于Akerlof(1970)提出的非对称信息理论。Akerlof认为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存在差异的,一方拥有较多或者完全的信息,其在交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另一方拥有较少或者不完全的信息,在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引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可以看成是信息与资金共同流动的市场,“信息”这个关键词已经成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重要因素,更是信贷技术产生的最为基本的逻辑起点。

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软”信息难以量化、分类、处理、传递、验证,最终不能被银行准确识别,因此在银行信贷配给过程中多处于劣势。与之对应,更多的、及时的“硬”信息可以弥补“软”信息的不足,扭转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决策中的劣势地位。中小企业信贷技术正是游离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重器”,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软信息”、“硬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分析,进而缓释“信息不对称”状况,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

“软信息”与“硬信息”的比较表

硬信息软信息
特征一般以数字形式存在,定量的一般以文字形式存在,定性的
收集方式可以是非人格化的必须是人格化的
认知因素不含主观判断、观察或意见主观判断、观察和意见是软信息的一部分
 

  引申

    硬信息更客观和量化,独立于所处语境,在传递过程中不易失真。软信息的主观和定性成分较多,不能脱离所处的语境,在传递过程中易失真。因此,硬信息易传递,软信息不易被传递。硬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可以分开,软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不易分开,软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是同一个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实践部门各种贷款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贷款技术尤其是基于硬信息的贷款技术的异质性逐渐被揭示出来。根据“软信息”与“硬信息”的比较表所示,Berger和Udell(2002)根据不同贷款技术所依据信息类型的不同将贷款技术分为基于“硬信息”的交易型贷款技术和基于“软信息”的关系型贷款技术。Petersen(2004)则对“软信息”和“硬信息”从特征、收集方式和认知因素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可知,信贷技术的基本逻辑起点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弥足珍贵的“信息”的判断分析及其据以做出的信贷决策。

二、从信息经济学视角审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来源

01、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两大来源

从信用风险来源来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企业还款能力差,无力偿还银行贷款;二是中小企业还款意愿弱。前者属于信贷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中小企业能力所限,商业银行可以结合“硬信息”和“软信息”进行综合性地分析与描述。后者属于信贷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是中小企业客户的信用观念差、法律道德约束缺失的集中表现,商业银行只能通过生产“软信息”进行刻画与传递。具体而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两大来源包括以下两类:

1、来源于还款能力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资本实力”、“担保能力”等信息主要使用相关“硬信息”指标进行数字化的量化描述。中小企业的资本构成中,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主的个人资本积累及亲朋好友借款,内部造血功能的脆弱性和外部供血服务的有限性使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缩短。据统计,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满足银行抵押要求的固定资产比较少。企业的资本实力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企业银行流水、财务报表、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进行描述。抵质押担保品一般通过产权证书和资产评估报告进行量化分析。在激烈的市场竞中,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经营风险能够使用一些“硬信息”指标和“软信息”指标验证。例如,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征,企业“一把手”的生病、年老等健康状况的改变会对中小企业生死存亡及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健康等信息,属于典型的“软信息”。中小企业信贷的市场风险也可以通过一些“硬信息”指标和“软信息”指标来揭示。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其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对风险进行自我稀释、自我化解,这进一步削弱了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市场议价能力差,市场把控能力弱,经营业绩随市场波动较大。在这种生态环境中,产业政策变化、行业周期演变、地区经济调整等都会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产生影响。例如,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以及企业的原材料价格变化等信息,可以通过“硬信息”进行数字化的揭示反映。中小企业在产业链条上的市场议价能力与行业地位等信息,则可以通过“软信息”的生产进行有效传递。

2、来源于还款意愿的风险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还表现在中小企业客户的还款意愿方面。具体来说,有还款能力的中小企业客户因为各种原因拒绝向银行还本付息,进而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客户的还款意愿差主要表现为欺诈、违约、恶意骗贷、转移资产、不遵守合同、恶意拖欠、毁约、潜逃等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据调查,我国合同的履约率只有50%左右。另外,企业“一把手”的信用意识直接影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产生。还款意愿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商业银行一般通过中小企业的“软信息”生产与传递。例如,中小企业企业主的“人品”、“诚信”、“教育程度”等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企业的还款意愿。

02、“软信息”、“硬信息”对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作用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关键在于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信贷技术的选择与运用,正确识别小微企业信用风险。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软信息”、“硬信息”对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识别具有强大的作用。

1、道德风险评估

商业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软信息”、“硬信息”的生产、传递与运用,加强对潜在中小企业信贷客户的“道德风险”评估。此处的道德风险,侧重于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的评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发现到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其成本比到商业银行贷款低得多,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企业会向资本市场迁移。此种情形下,商业银行不得不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信贷资金的支持,而中小企业客户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信息透明度低。作为一种积极的对策,商业银行开展了“关系型信贷技术”的研究与运用,积极提升银行信贷经理生产与传递“软信息”的能力,去搜集和评判中小企业的还款意愿,进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涉及的道德风险做出评估与预判。

2、还款能力风险评估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必须综合评判企业的还款能力,结合“硬信息”和“软信息”分析中小企业的违约概率与经营水平。在还款能力风险评估过程中,中小企业客户的“软信息”和“硬信息”共同发挥着作用。以传统的“5C”法为例,资本、偿付能力等都属于中小企业客户的“硬信息”的范畴,但光有这些数据是不足以对某企业的偿债能力做出全面判断的,因为相同的资产在不同的企业管理人员的运营下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对其未来的偿债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的偿债能力的评估还必须考虑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软信息”。例如,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考察企业的“一把手”、实际控制人的“第一桶金”的成功经历以及综合考虑企业的未来经营战略,进而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

三、基于“信息”的信贷技术对策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技术可以归纳为交易型贷款技术与关系型贷款技术两大类。交易型贷款技术所依据的信息称为“硬信息”,如财务报表、资产抵押品质量和数量以及信用得分等。这些信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在贷款决策中可以很方便地生产和传递。关系型信贷技术所依据的信息称为“软信息”,它是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广泛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如财务和经营状况、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等信息。这些信息不能按标准化办法收集和处理从而无法通过书面方式在借款人与银行之间以及在银行内部准确传递的信息,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是“只可意会”的信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性格、企业文化、企业信用、与供应商及客户的关系、社会形象等均属软信息。

01、“软信息”的技术对策:关系型信贷技术

美国学者Berger和Udell曾将国外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技术划分为两大类:关系型贷款和交易型贷款。所谓关系型贷款,是指银行通过和借款企业长期多种渠道的接触,积累了大量和企业及企业业主相关的私有信息,并主要依据这些私有信息而发放的贷款。作为一种技术对策,关系型信贷技术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关系型贷款技术中,银行通过与企业长期的和多渠道的接触,积累了大量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可得性问题,使得银行在贷前风险衡量有依据,贷后风险监控有目的、更及时,从而大大降低了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2、在关系型贷款技术中,由于商业银行拥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从而有助于形成银行和中小企业间的利益结合点。通常在企业与银行间订立了关系型贷款协议后,该企业与其它银行的关系自然受到某种限制,“主办银行”往往会排他性地占有该中小企业的“软信息”。因此,当银企之间保持较长期的关系之后,银行便能够向企业索取高于完全竞争市场水平的利率。

02、“硬信息”的技术对策:交易型信贷技术

交易型贷款技术多为一次性的市场交易,是建立在真实财务报表、抵押物等“硬信息”基础上的贷款。交易型贷款技术,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是基于银企初次接触就易获取、易量化、易验证的“硬信息”(如企业的资产抵押品、企业的财务报表信息等),而不像关系型贷款那样依赖软信息。现实中汽车贷款、设备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一般都属于交易型贷款。从体系化特征上讲,交易型信贷技术类型化为财务报表型信贷技术、资产保证型信贷技术、信用评分信贷技术、租赁信贷技术。

不容类型的交易型信贷技术对于“硬信息”的采集与运用程度不同。例如,财务报表型信贷技术侧重于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有效信息捕获,资产保证型信贷技术主要取决于中小企业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信用评分信贷技术主要侧重于信用评分的信息运用,租赁信贷技术主要是基于租赁资产的硬信息。通过“硬信息”的细分,交易型信贷技术实现了对“硬信息”的有效生产和传递,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可获性提升。

本文经授权转自信贷风险管理(xdfxgl01),如需转载,请关注后获取授权。

本文地址:https://www.betax.cn/18533.html
关注我们:请关注一下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贝它财经的公众号,公众号:betacj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贝它财经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信贷风险管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